第二章 馳騁鄂豫皖-十七、活捉趙冠英(1)(1 / 2)

第二章 馳騁鄂豫皖-十七、活捉趙冠英(1)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全國人民抗日浪潮空前高漲,出現了反蔣抗日的新形勢,蔣介石集團處於困難局麵,內部不少地方派係,紛紛表示同情抗日或借機反蔣,使蔣介石對各革命根據的“圍剿”計劃遲遲不能實施。

鄂豫皖中央分局根據國內政治變化的有利形勢和臨時中央的指示,提出了以外線出擊的進攻策略來打破蔣介石的第三次“圍剿”,占領一、二個中心城市,與湘鄂西和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打通聯係,為造成湘、鄂、贛、閩、豫、皖六省的整片根據地打下基礎。

紅四方麵軍總指揮徐向前根據分局規定的方針,決心趁蔣介石的南線“圍剿”部署尚未就緒,首先殲滅黃安守敵趙冠英第69師4個團並奪取黃安城,鞏固和擴大鄂豫皖根據地。11月中旬,徐向前率第11師、12師和10師第30團揮戈南下。

黃安縣城附近地方均已為紅軍和遊擊隊所控製。趙冠英第69師孤立突出於宋埠、麻城孝感和黃陂國民黨軍4個師之前。六十九師師長趙冠英是個獨眼龍,十分奸姣巨滑,也頗具軍事眼光。他精心部署兵力,以師部和第206旅駐城內,組成防禦核心陣地;以第207旅守城外西、北、東附近地區,成為黃安城防的三麵屏障,並以兩個營的兵力彙同地主武裝向西、向北前出,建立了前哨據點,以配屬的第207團分駐於桃花和高橋,確保69師運輸補給線,及其前後聯係。

紅四方麵軍總指揮徐向前和其他領導人認真分析了敵情,找到了趙冠英的致命弱點:突出而孤立於根據地的包圍之中。為此,徐向前決定采用“圍城打援”戰術,充分利用紅軍有根據地依托作戰的有利條件,以紅25軍第73師和紅四軍第10師兩個團分別位於豫東南和皖西地區,並以地方武裝牽製敵人;同時集中第11師、12師和10師第34團以及黃安獨立團,進行黃安戰役。在具體打法上,徐向前決心首先以第11師和黃安獨立團為主力,並配屬麻城赤衛軍,合力掃清黃安外圍據點高橋和桃花守敵,切斷趙冠英的對外聯係和補給線,打擊麻城、黃陂、宋埠援兵;以第12師和第30團為主力,配屬黃安赤衛軍,合力攻堅下許家、東王家等據點守敵,進而圍攻黃安守敵;通過對黃安城的長困久圍和吸引宋埠、黃陂、麻城等敵來援,爭取在運動中大量殲敵有生力量,創造最後攻城的條件,以此來粉碎南線敵人的“圍剿”。

11月10日夜,黃安戰役的槍聲打響了。經過十天的激烈戰鬥,紅11師、黃安獨立團在麻城赤衛軍配合下,消滅了桃花和高橋守敵,擊退了黃陂和麻城援敵。紅12師和10師第30團在黃安赤衛軍配合下,先後攻占東王家和下許家,切斷了黃安守敵的對外聯係和運輸補給線。到20日止,紅軍全部肅清了黃安外圍8個據點的守敵。趙冠英率部龜縮城內。紅12師和黃安獨立團乘勝緊緊圍住了黃安城,完成了“圍城打援”的第一步計劃。

接著徐向前以紅11師和黃麻赤衛軍於黃安以南、宋埠、黃陂以北的大小峰山、五雲山、嶂山、寨山地區,構築了三道打援陣地;以10師第30團為總預備隊,置於嶂山西側雲台山。25日,徐向前率總指揮部進駐距黃安城僅五公裏的郭受九,親自指揮打援和攻城。這期間,黃安人民在黨和政府領導下,為黃安戰役籌集了棉衣和單衣2102件,草鞋、布鞋、襪子、襪底計5564雙,棉被152床,油1970斤,魚、肉、蛋等副食品1221斤,銀洋、銅元13萬多元,有力地支援了黃安戰役。

12月7日,紅33團迎戰宋埠援兵國民黨軍第30師兩個旅於大小峰山。紅33團在消耗了敵人有生力量後,且戰且走,誘敵至嶂山地區。埋伏於嶂山兩翼的紅30團、31團突然向國民黨軍第30師發起猛烈夾擊,殲敵一個團,餘敵紛紛潰逃。接著國民黨軍第33師全部和第31師1個旅共計8個團的兵力,又從宋埠、岐亭出動,分兩路增援趙冠英。徐向前決定張大口袋,誘敵深入至第三道陣地嶂山、寨山地區,爾後集中紅11師主力、黃麻赤衛軍和總預備隊第30團,對敵實施兩翼包抄,圍殲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