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馳騁鄂豫皖-十四、南下與東進之爭(2)(2 / 2)

 紅4軍指戰員對放棄打勝仗的機會而北返根據地的行動,十分不理解,一時間軍怨沸騰。9月4日,紅4軍北上至雞鳴河宿營。9月5日,曾中生主持召開黨支部書記和指導員以上活動分子會議,公開討論了張國燾8月27日發出的《鄂豫皖中央分局軍事委員會給中生向前信》等4封指示信。與會幹部都不同意張國燾不符合事實的錯誤指責。絕大多數同誌認為,紅4軍南下中已取得了偉大勝利,應繼續留在現地區,開展英、蘄、廣等地的工作,恢複原蘄、黃、廣根據地,並在長江北岸積極活動,牽製敵人,配合中央蘇區反第三次“圍剿“的行動,減輕國民黨對中央根據地的壓力。同時,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周圍的敵人尚無發起新的“圍剿”跡象,老區糧食和物資供應有相當困難,調紅4軍北上是不適宜的。曾中生根據大家討論的意見,起草了《紅4軍給鄂豫皖中央分局的信》,“除在組織上絕對服從外,”“在政治上有不得不向中央分局及軍委會作積極誠懇的申述的必要”。曾中生在信中還列舉大量事實,逐條駁斥了張國燾對紅4軍南下作戰的無理指責,是“完全憑借片麵的根據和純從主觀出發,與我們前方行動的事實、意義和客觀環境是絕對不相符合的。”最後,曾中生批評了張國燾進攻安慶的冒險計劃。會上,群情激奮,通過申明書,並決定派軍政治部主任劉士奇回去,向中央分局陳述意見。第12師政治部主任吳煥先不同意這種做法,認為在組織上不應違反分局的命令。雞鳴河會議在軍事行動方針上堅持正確意見,無可非議,但從組織原則上來說,畢竟是下級組織召開活動分子會議反對上級組織的指示,這是不妥當的。結果,給張國燾抓住了把柄。“南下之爭,本是戰略方針的分歧。我們給中央寫了報告,張國燾當然也寫了報告。官司打到中央,中央是個什麼態度呢?11月3日,黨中央給鄂豫皖分局的信裏,作了回答。那時的中央,對他們派來的張國燾等人相當器中和信任,所以盡管張國燾的東出方針不對頭,中央也不同意,但用詞是相當委婉的······對於堅持南下方針的我們就不同了,羅織了一大堆罪名。所謂‘立三路線的重複’、‘嚴重的反黨錯誤’、‘汚辱了工農紅軍中的政治工作的光榮’等等。信裏還特地點了曾中生同誌的名,說他‘決不能繼續在紅軍中擔任任何領導工作,同樣軍事委員會參謀長的職務亦是不能擔任’。這就為張國燾進一步打擊曾中生同誌,推行王明路線,提供了‘尚方寶劍’”。(注:徐向前《曆史的回顧》第152頁。)

 張國燾又因許繼慎等支持曾中生的南下方針,開展了“反對右傾機會主義”的鬥爭,借口作風問題,指責許繼慎“在多方麵保有軍閥土匪的習氣”並認為“反中央局領導的暗流”“是許繼慎撥弄起來的”。(注:陳昌浩《在鄂豫皖蘇區彭楊軍事政治學校作關於此次肅反詳情的報告》1931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