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馳騁鄂豫皖-十四、南下與東進之爭(1)(2 / 2)

 張國燾來了以後,曾指責曠繼勳前段時間的工作是“立三路線的繼續”。曠繼勳不服,於5月間向中央寫了工作報告,不承認張國燾的不實指責,反而遭到了王明控製下的中央的嚴厲指責。張國燾早就對曠繼勳不滿,便乘機撤消了曠繼勳的軍長職務,調任紅13師師長。由誰來接任軍長? 張國燾早就聽說徐向前很能帶兵打仗,又親自目睹了他在反第二次“圍剿”中的指揮才能,於是經鄂豫皖中央分局和軍委批準,報經中央同意,調任徐向前任紅4軍軍長。曾中生繼續擔任紅4軍政治委員。政治部主任陳定侯因在特區三日報上撰文批評過張國燾推行的錯誤政策而被撤職,所缺政治部主任一職,張國燾調劉士奇擔任。對於幹部頻繁撤換,徐向前說:“我們過去就覺得,中央的委派製度有問題,致使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黨和紅軍的領導幹部改組太頻繁。”(徐向前《曆史的回顧》第145頁。)

 8月初,徐向前、曾中生率5個團南下,一舉攻占英山縣城,殲滅陳調元第57師1個團和反動民團一部共1800餘人,繳槍1200餘支,機槍18挺,迫擊炮4門及大批軍用物資。紅軍在武器彈藥及錢糧、服裝上得到了較大的補充。徐向前決定部隊在英山休整兩天,以利下一步的行動。曾中生和徐向前以及許繼慎、周維炯、劉英等師領導,就潛山、太湖、安慶地區和蘄春、黃梅、廣濟地區的敵我態勢及兵力,作了詳細深入的研究、對比和分析,認為遠離根據地向安慶東進400裏,沿途至少要與兩個旅以上的敵人作戰,且以弱小的紅軍孤軍深入白區縱深,勞師以襲400裏外之安慶,毫無取勝把握,若敵四麵而至前堵後追的話,紅軍反有失利的危險;而蘄、黃、廣 地區敵人兵力薄弱,黨在這一帶有一定的力量,群眾基礎好,且靠近根據地;紅軍若以根據地為依托,乘虛而入蘄、黃、廣,必能爭取主動,且可調動敵人來援,便於紅軍於運動中將其殲滅。如此,對配合中央蘇區反“圍剿”鬥爭也易見效。徐向前說:“對於張國燾,開始大家認為他長期在中央工作,又到過蘇聯,的確都很尊敬他。沒想到這個人哪麼凶,來了就給人扣帽子,打棍子,很批了幾次曾中生,還開除了徐朋人的黨籍。可他是黨中央的代表,鄂豫皖分局書記,你思想上不滿意,組織上要服從的。下級服從上級,在戰爭環境中特別強調。” 。曾中生也十分清楚改變張國燾的作戰計劃對自己、對紅4軍領導的後果,但是,不這樣做,紅軍就有失敗的危險,而且古代名將亦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做法。紅4軍領導反複權衡利弊,一致認為應以革命利益為重,以紅軍的勝利為重,個人榮辱得失進退當拋腦後。曾中生是軍委副主席,他渾身是膽,認為理應對黨對紅軍數萬生命負責,他以無私無畏的膽量,最後拍板決定乘勝舉兵南下蘄、黃、廣。紅軍一麵行動,一麵將這一決定報告鄂豫皖中央分局和軍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