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3月28日,中共中央為了貫徹共產國際1929年10月26日給中共中央關於反對改組派的指示信,作出了《中央政治局關於福田事變的決議》,指出“各蘇區的改組派、取消派······都必然是江西AB團的第二”。所謂AB團,是當時國民黨潛伏在紅色區域內的反革命特務組織。AB是英文Anti-bolshevik(反布爾什維克)的縮寫。王明在《為中共更加布爾什維克化而鬥爭》中說,“許多蘇維埃區域富農成分充滿在黨及蘇維埃領導機關中,甚至在一部分紅軍隊伍中,改組派、AB團、取消派都能有許多機會利用來作為反革命活動。”王明還指責各根據地“肅清反革命的工作,未曾有計劃的執行”;要求在黨、紅軍、蘇維埃政府內部,加緊進行“肅反”。其實,以汪精衛、陳公博為首的所謂國民黨改組派,以鄧演達為首的第三黨的出現,恰好是反動營壘分裂的表現。王明不懂得利用這種分裂,作為反對當前主要敵人蔣介石集團的策略,反而把他們看做“最危險的敵人”。再說,“改組派”和“第三黨”人數很少,在蘇區特別是在鄂豫皖根據地也沒有什麼組織活動和影響。至於肅反,當時在赤白對立的嚴重形勢下,蔣介石集團派遣特務、探子來根據地進行破壞、搗亂甚至策反活動,早已屢見不鮮;各根據地的黨和紅軍,也從來沒有間斷過肅清反革命分子的工作。7月下旬,張國燾主持召開了鄂豫皖蘇區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了《肅反決議案》,發出了《給皖西特委一封信》,要求“對一切政治派別及反革命分子應嚴格逮捕”。接著,各級黨委都召開了相應的會議,積極部署肅反工作。張國燾還將原蘇維埃政府政治保衛局改組為政治保衛總局,遷至新集,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員周純全任局長,直接受鄂豫皖中央分局領導,一切聽從張國燾指揮,專門對付張國燾所認定的那些“改組派”、“第三黨”、“AB團“等人。接著,蘇區各縣也相繼成立了政治保衛分局。
鄂豫皖根據地的糧荒在中央分局成立之前就已十分嚴重。1930年3月,中央根據共產國際關於“加緊反對富農”的指示,指責鄂豫皖邊特委的“富農與機會主義的路線非常的嚴重”。根據這一指示,鄂豫皖邊特委在蓮花背召開會議,通過了《反富農問題決議案》。9月18日,中共鄂豫邊特委發布《通告第16號——組織貧農委員會》,要求各地黨、政機關及群眾組織“加緊反富農”。此後,許多地方沒收了富農的土地或者分壞地;有的地方將富農趕上山開荒;更有甚者,將富農一殺了之;對中農也實行征發。由此引起了農民的極大恐慌,嚴重地影響了農民的糧食生產積極性。曾中生來鄂豫皖糾正立三路線時,由於季節原因,隻能開源節流、調劑平衡來緩解糧食不足的矛盾。張國燾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下決心盡快解決糧食問題。5月16日,中央分局發布第2號通知,作出“為節約糧食各機關日吃一頓稀飯的決定”。翌日,又發出第3號通知,改為日食兩頓稀飯。5月29日,再發《通告第2號——關於舉行糧食運動周的事》,要求各地黨、政、機關人員和群眾在7天內每人至少種植5棵瓜滕,最好是南瓜或等量其他雜糧,並負責照料到收獲,還要勸老人、小孩每人至少種一棵瓜滕。6月4日,又發出通告,提出開展春耕運動,“務必要做到使蘇區內的每畝耕地都能栽上秧”,隨後又提出“一鬥水田不要讓他荒掉,滿插稻子“,“可種植的山地,同樣不可讓他空了”。各地紛紛行動起來,開展春耕生產運動。鄂豫皖蘇區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的《關於糧食問題決議案》,提出了解決根據地糧荒問題的八項措施,包括獎勵生產、節約糧食、糧食互濟,放開糧食價格、儲蓄糧食等。由於實行了這些與立三時期的糧食政策不同的政策,加上張國燾等黨政領導的帶頭執行,因此受到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擁護,使張國燾和中央分局的威信迅速提高。根據地人民通過努力增加生產,不僅度過了青黃不接期間的糧荒,而且在空前水災之年,獲得了農業生產的巨大豐收,為創造鄂豫皖根據地更大的輝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