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馳騁鄂豫皖-十一、國燾領兵大別山
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黨本應團結起來,認真總結“左”傾錯誤的教訓,推動中國革命運動向前發展,但是,中共黨內以1930年前後相繼回國的王明為首的一小批教條主義者,卻不以中國革命的大局和團結為重,反而利用六屆三中全會及其以後的中央未能及時解決李立三領導期間若幹遺留問題的缺點,打著“反對立三路線”、“反對調和主義”、“擁護國際路線”的旗號,進行反中央的宗派活動。1931年1月7日,在共產國際代表米夫以及以王明為首的宗派分子從各方麵逼迫的情況下,中央政治局在上海召開了六屆四中全會。會議接受了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錯誤,並選舉王明為政治局委員,不久又成為政治局常委,從而使“左”傾教條主義占據了中央的領導地位。隨後,掌握中央實權的王明,提拔了一批“左“傾教條主義者和宗派主義者到中央領導崗位,”直接實現了新的‘左’傾錯誤的兩項互相聯係的錯誤綱領:反對所謂‘目前黨內主要危險’的‘右傾’,和‘改造充實各級領導機關’”,“著重地有係統地向全國各地派遣中央代表、中央代表機關或新的領導幹部,以此來貫徹其‘反右傾’的鬥爭”。(《毛澤東選集》(一卷本)第965—967頁,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1版。)
1931年3月10日,中共中央決定撤銷鄂豫皖特委,成立中央分局,並委派沈澤民擔任中央分局書記,並強調指出,曾中生“必須在堅決的放棄立三路線調和主義的錯誤,有堅決執行國際路線的條件下,才能參加中央分局與擔任軍委書記。”因此,沈澤民從上海出發,經合肥,於3月22日進入皖西蘇區,3月底到達金家寨。
在王明的宗派主義活動中,有一人最受王明賞識,他就是前六屆一中全會政治局委員張國燾。張國燾(1897—1979)又名特立、凱音,江西萍鄉人。1916年就讀於北京大學,“五四”運動時任北京學聯主席。1920年9月參加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和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7月,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局組織主任。1924年5月,他在北京被北洋軍閥政府逮捕後叛變,並長期隱瞞。在中共第1、2、3、4、5、6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均被選為中央委員。1927年7月任中共臨時中央代表,在黨的前敵委員會緊急會議上,幹擾“八一”南昌起義。1928年,在中共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政治局委員。會後,他到蘇聯學習並參加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工作。1930年1月下旬,張國燾從莫斯科回到上海,即發表文章和演說,吹捧王明和六屆四中全會,說“陳紹禹同誌是堅決執行國際路線的最好的同誌”,“反對四中全會便是反黨反國際的”。他還給反對王明的人戴上“右傾分子”和“立三路線殘餘分子”的帽子,主張對他們進行“嚴重打擊”和“深入的肅清”。因此,張國燾很快得到了王明等人的賞識。在派誰作中央代表到鄂豫皖根據地去的問題上,王明自然想到了張國燾。3月下旬,王明以中央的名義任命張國燾為中央代表,前往鄂豫皖蘇區代替沈澤民,擔任中央分局書記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同時委派的還有陳昌浩。4月初,張國燾偕陳昌浩離開上海,乘船前往漢口,爾後轉陸路到鄂豫皖蘇區“改造黨”、“改造紅軍”,實施中共六屆四中全會的所謂“新路線”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