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吃了“窩心拳”的小鬆原,卻死要麵子地向關東軍司令部瞞報軍情,謊稱交戰中擊毀蘇軍坦克裝甲車50多輛,日軍“毫無損失”。 吃了大虧的小鬆原,急欲扳本,隨即向上司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大將請求,調兵遣將,大幹一番。同樣不甘心失敗的植田,馬上同意並下令調動最精銳的兵團實施反擊。
6月20日:關東軍司令部下令出動日軍中戰鬥力最強的,作為戰略預備隊的第7師團主力,來加強進攻的力量。為配合步兵作戰,關東軍航空兵傾巢出動,飛抵海拉爾機場,準備隨時予以空中支援;甚至被譽為國寶的裝甲部隊,這回也經天皇的親自批準而上了戰場。以第1戰車團為主,臨時編成安崗支隊——諸兵種合成的機械化兵團,開赴諾門罕地區配合步兵作戰。
這個安崗支隊大有來頭,因為它便是由日軍國寶——全日本僅有的一個坦克師團——第1坦克師團中的精銳,駐紮在公主嶺的獨立混成第1坦克旅團改編的。日軍大本營在原獨立混成第1坦克旅團的基礎上,組建了第1戰車團。日軍所謂的“戰車團”與“步兵團”一樣,是在“師團”和“聯隊”兩級之間,組建的一種純兵種性質的旅級部隊。第l戰車團由原獨立混成第1坦克旅團長安崗正臣中將指揮,因此稱為“安崗支隊”。
安崗支隊戰鬥序列編成如下:第1戰車團司令部(編有89式中型坦克2輛);第3戰車聯隊(編有89式中型坦克26輛、97式中型坦克4輛、94式超輕型坦克15輛);第4戰車聯隊(編有89式中型坦克8輛、95式輕型坦克36輛、94式超輕型坦充4輛);摩托化步兵大隊(相當於營)(編有1500人、輕重機槍62挺、擲彈筒32具、輕型火炮24門、火焰噴射器12具)。
安崗支隊編成內不僅轄有第3、第4和第9戰車3個聯隊,而且還編入了相當的步兵、炮兵等部隊,計有:1個工兵中隊(相當於連)、1個野戰炮兵連隊(編有75牽引火炮8門)、1個高炮中隊(編有高射炮4門)、運輸隊(編有汽車130輛)等。日軍大本營視該團為軍中之寶,其裝備、待遇和訓練在日本陸軍中都是第一流的。
這一“國寶”級部隊,日軍從來就沒舍得成建製使用過。然而,這個寶貝師團裝備的89式和94式主戰坦克,卻是由日本坦克專家原乙末生在島國經濟的製約下研發出來的產品,全重不過13噸,裝甲防護僅能應付重機槍的鋼芯彈,其37毫米火炮也隻能在400米內擊穿20毫米裝甲,對付蘇軍火力強大、裝甲防護性能優良的T——26、T——28和T——130等新型坦克,無異以卵擊石。特別是T——28坦克,戰鬥全重30多噸,裝有多門坦克炮和3挺7.62毫米機槍,是當時最大的一種重型坦克。而在整個諾門罕之戰中,蘇軍幾乎投入了當時尚在試驗中的各型坦克,將其當成了新裝備的實驗場。更令日軍料想不到的是,蘇軍指揮官已換成了曾任中國軍事顧問、熟知日軍作戰特點的蘇軍坦克戰專家朱可夫大將。
6月21日:安崗支隊乘數十輛列車從公主嶺出發,經四平街(今四平市)、白城子(洮安)、王爺廟,到達靠近滿蒙邊境的阿爾山車站。然後開始了150公裏的履帶和輪胎行軍。當時,阿爾山地區連日陰雨綿綿,道路泥濘,發生淤陷掉隊的車輛接連不斷,道路阻塞嚴重,涉渡泛濫的河流更是困難重重,安崗支隊的行軍如同老牛拉破車,原定1天的行程走了好幾天。
6月22日:日軍第23師團師團長小鬆原,指揮到達諾門罕戰場的2萬多主力,不待安崗支隊抵達,立即發起了連續的攻擊,小鬆原命令坦克正麵強攻,步兵迂回。
見狀,馮. 迪特裏希少將奇怪地問柳原振雄:“貴軍這是什麼戰術?在廣闊的平原上不用機動裝甲部隊迂回包抄,卻使用步兵,這簡直匪夷所思……完全是裝甲作戰的門外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