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節:淞滬戰區(2 / 2)

8月15日:日軍中央統帥部任命已經59歲的退役大將——鬆井石根為已經編組完畢的上海派遣軍總司令。

南京政府也在這一天召開了緊急軍事會議,商討淞滬會戰戰局。在蔣介石的示意下,時年39歲的國民黨軍政部政務次長陳誠率先發言:“為避免南北兩線作戰,預防日軍在華東沿海進行偷襲,分散和牽製國軍北上增援,國府接受了張治中將軍的建議,對日軍駐上海的海軍陸戰隊6000餘人,發動突擊,一舉殲滅之。不曾料想,出於同樣目的,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搶先一步,向我發動攻擊。”

蔣介石說:“這個,形勢突變,《國府1937年度國防作戰計劃》,你們看,該如何實施?”

蔣介石所說的《國府1937年度國防作戰計劃》,是由參謀總長程潛上將在1936年主持製定的。內稱“抗戰計劃”分甲乙兩個方案。

從前線乘飛機專程趕來南京開會的張治中說:“這一計劃有好有差。好的方麵在敵情判斷上十分精確:比如日軍常備兵力共有93個師團另17個旅團,共約200萬人。其中除去用於防禦蘇聯的40個師團兵力,留守本土和作為後備力量的20個師團兵力,真正可用於中國戰場的兵力不過30餘個師團,80萬人左右。敵軍優勢在於一切物質條件均比我方優越,尤其是掌握絕對的製空、製海權。故而對我方采取積極、主動的進攻態勢,力求速戰速決。

但是該計劃在作戰方針與作戰指導要領與原則上卻不妥當,主張處處設防,禦敵於國門之外。”

陳誠聽了,大為興奮,擊掌道:“真所謂‘英雄所見略同’, 文白兄所言極是。按作戰方針規定:我軍為捍衛國土確保民族獨立之自由,必需在山東半島經海州——長江下遊,亙杭州灣迤南沿海岸,應椐本擊滅敵軍登陸之企圖。在黃河迤北地區,應擊攘敵人於天津——北平——張家口之線。

但此計劃不符合目前的實際情況。我國軍備落後,且未進行充分的全麵戰爭的準備,不宜過早與敵軍進行大決戰,更不能速戰速決。也不可能取得速戰速勝的戰果。我方的優勢在幅員遼闊、戰略縱深廣大;人口眾多、資源豐富,而且分散各地。敵人即使占領沿海一些大城市,也無法桎息我們的經濟與戰鬥力。我們應該憑借我方的優勢,與敵對抗、消耗,日本人是經受不起長期戰爭消耗的。

故而我國對日作戰之根本的、最高的指導方針,就是依據優劣相反的客觀條件,打持久的、消耗的戰略。在目前應作有限的節節抵抗、步步為營;以消滅敵有生力量,保我有生力量為目的;不爭一城一地之得失,即使放棄一些城市也在所不惜!”

蔣介石的注意力轉往周恩來:“恩來呀,你有何看法?”

周恩來說:“我黨中央曾認真分析討論過,認為抗日戰爭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為持久抵抗時期,我軍對日軍進攻,僅作有限的抵抗,爾後主動轉進以消耗日軍戰力保我主力,以空間換時間擴大戰場分散敵軍,以求達成早日阻止敵人進攻及建立長期抗戰力量之目的。第二期為敵我對峙時期。第三期為我總反攻時期。平津之戰隻不過是中日全麵戰爭的序幕,而真正的大戲卻在上海登台演出。”

會議決定:以軍事委員會為抗戰最高統帥部,將全國劃分為5個戰區,蔣介石親任陸海空三軍總司令、兼任第1戰區司令長官。

何應欽被任命為總參謀長、軍委會軍政部長兼第4戰區司令長官。轄閩、粵兩省。

白崇禧被任命為副總參謀長,代行總參謀長之職務。同時改訓練總監為軍訓部,由白崇禧兼任部長。白崇禧欣然接受職務。

閆錫山被任命為第2戰區司令長官。指揮晉綏軍,改編為2個集團軍,第6集團軍(南兵團)司令為楊愛源、副司令為孫楚;第7集團軍(北兵團)司令為傅作義。

馮玉祥被任命為第3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為戰區副司令長官。第3戰區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5省,淞滬戰場浦東方麵由張發奎指揮、淞滬近郊方麵由張治中指揮、江防方麵由陳誠指揮。副司令有唐式尊(川軍將領負責福建)、上官雲相(負責安徽)、劉建緒(負責江西)、陳儀(負責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