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長生不死、羽化登仙(2 / 2)

形神關係是中國哲學的重要命題。道教對於形神的探索,是從養生方法的理論基礎出發,沿著形神關係發展的,因而具有自己的特色以及較強的實踐意義。《南華真經·知北遊》認為: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⑸神能守形,形就長生。因此,道教始終認為神形相依,而在養生實踐中,既注意鍛煉形體,又注意精神的健康。

眾術合修是道教養生方法的重要原則。先秦時期,先人為了尋求長生已經實踐過大量方法。道教由於有較係統的教義思想和明確的長生目的,因而能全麵繼承這些養生方法,博采眾長,不偏執一家。並且在自身的修煉實踐中全麵推進各種養生方法。

內修外行,指的是道教徒在為修煉自己形神,以求長生成仙的時候,也要求具備積善立功的道德修養,並將忠孝和順仁信作為道德修養的核心。它將養生方術同人的社會活動結合在一起,並且認為道德行為同養生實踐有密切關係的思想,對於今天也仍然富有啟迪意義。道教養生術的主要內容有:

一,守一。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於對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大約在東漢時就曾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後,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存思。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期,曾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住,將意念存於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髒腑,就可獲得自身髒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視。

三,導引。是伸屈、俯仰、行臥、倚立等各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相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經流行。其後,導引之勢越來越多,並與氣息調節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成為後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四,吐納。是在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求長生延年。大約秦漢時已在流行。後來的內丹功夫也十分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後天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