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104節:兵潰如山
第104節:兵潰如山
“這次撤退的混亂,在戰史上是罕見的。以這樣大的兵團,既不能進行有組織的逐次抵抗以遲滯敵軍的行動,又無鮮明的退卻目標,造成各部隊各自為政,拚命地向西奔竄。戰場統帥部對許多部隊都不明白其位置,遂使敵軍如入無人之境。”
——平山大俠
日軍第10軍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將,得令後隨即率第10軍十餘萬人馬在杭州灣北部金山衛登陸,日軍登陸的前幾夜,金山衛一帶海岸線到處都可以看到日本特務電筒的光柱和信號彈。
成功登陸後,柳川命令屬下海軍特攻隊對南通方向狼福渡與寧波鎮海口發起猛然攻擊。其實這一方向仍舊是佯攻,旨在進一步調動原本就力量薄弱的63師。63師指揮官再次上當,急調一個團去增援。柳川隨即命令牛島貞雄中將率第18師團,在全公亭金絲娘橋進攻奉賢縣金山;穀壽夫中將領第6師團直插鬆江;未鬆茂治帶第114師團向嘉興急進。由此,淞滬大戰開始了第3個回合的慘烈激戰。
1937年11月4日:在國防會議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一部作戰組組長劉斐作上海戰況分析報告:“國軍經過3個月的血戰,徹底打破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神話!大戰充分證明了,即使是我軍裝備不如日軍,但是在高昂的保家衛國的戰鬥意誌下,裝備精良的日軍,仍舊占不到半點便宜!
我舉個例子來說一下: 比如日軍第9師團。是日本陸軍中的精銳師團,在吳淞向西攻擊的過程中 遭到了國軍第21集團軍的強烈抵抗。 2天才前進了15公裏,傷亡慘重。而且日本軍部專門劃撥了一個野戰重炮第10聯隊配屬第9師團。再有日軍第101師團,該師團的作戰任務是攻占上海以北的大場鎮。吳淞距大場約12公裏, 101師團從吳淞開始攻擊,前進還不足6公裏,而人員竟傷亡了近一半,被迫在原地停止並補充新兵。爾後第13師團接替第101師團,投入該方向作戰。在日軍海軍航空兵以及艦炮的聯合火力打擊之下,但是日軍也沒有取得任何戰果,照樣沒有成功!
不過,國軍的戰術指導也存在不少問題。綜其要點:一是防線部署散亂。因各集團軍乃至軍師等各級戰鬥單位,長途跋涉、未及修整,便倉促上陣,有些指揮官甚至還不很熟悉戰區和友鄰部隊的情況,防區銜接不夠緊密,又缺乏縱深防禦,乃至敵人對我一線型防守,隻要突破一點,整個我軍的防線就完全被突破,甚至有全軍被圍的危險。
二是添油戰術。無庸諱言我軍從官兵素質上、體質上、武器裝備上都不如對方,唯有在絕對數量上保持壓倒性的優勢,才能取得勝利,而添油戰術則犯了兵家之大忌。
三是缺乏全力、全麵的部署。既然已經開戰,就應該全力全麵進行部署,並且做好最壞的準備:首都的布防,民眾的疏散都應該在淞滬會戰進行的過程中同步進行。可是直到目前,國都許多政府部門和機構,仍然未有動作。
委員長,據最新情報:日軍在淞滬戰場一再增兵,如今兵力共有陸軍2個軍、7個師團,總兵力超過30萬;海軍則有笫3、笫4艦隊。有鑒於此,我建議上海會戰應適可而止,國軍應及時向吳福線既設陣地轉移,以便利用既設的永久性堅固工事,更好地打擊敵人和保護自己的戰鬥力。”
蔣介石轉臉問大本營副參謀總長白崇禧:“白副總長,你對劉次長的建議有何意見?”
白崇禧說:“我認為劉次長的建議很正確。既然抗日是持久戰,那麼我們就應當保存一些力量。否則,現在就把老本拚光了,爾後我們拿什麼去打日本?!”
“好。你們去辦吧。”蔣介石采納了劉斐的這個建議。
11月5日:南京大本營,對前線各部隊下達了向吳福線轉移的命令,前線各部隊已經開始執行。
11月6日:蔣介石突然召集緊急會議:“根據外交部的意見,九國公約國家正在開會,隻要我們在上海能夠繼續頂下去,九國公約國家可能會出麵製裁日本。因此,要收回撤退的命令,各部隊仍在原陣地死守。”
劉斐急忙勸阻道:“委員長,我剛接到情報,日軍第10軍十餘萬人巳在金山衛登陸,企圖包圍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