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飯碗,自己占著茅坑拉長屎,帶頭"禦製"與"欽定"了無數爛書。此舉無疑封殺其他作家的著作權利,根本不給別人有寫作的空間。大概四萬多首的爛詩,也算其偉大的文藝成果。
驢糞蛋,表麵光。在這樣一個獨夫政治的文化高壓下,天朝的藝術創作會好嗎?傅抱石說他不喜歡清代的畫作,覺得瑣碎世俗。趙無極更說中國繪畫十六世紀以後已經死去。有清一代,美學倒退,即使工藝品也是媚俗繁瑣,缺乏內涵。四王吳惲,好比"文革"樣板戲,是傳統筆墨的守靈人。"揚州八怪"嗷嗷叫了幾聲,那得功過另說。宮廷畫家一個個夾著尾巴,為皇帝歌功頌德服務,為領袖裝逼的宏大敘事奔忙。如意館裏不如意,乾隆事無巨細,處處幹涉,畫家反複修改,毫無創作自由可言。外籍畫家王致誠在一封給歐洲朋友的信中說,"終日供奉內廷,無異囚禁。作畫時頻受掣肘,不能隨意發揮。這個皇帝自以為是世界上唯一的君主,他至高無上,因而對一切無動於衷……"要是那時有電影,老謀子拎個機器去,帶三五個演員助手,什麼郎世寧、王致誠、徐揚、蔣廷錫,統統下崗。
說到演員,乾隆才是最大的演員。出於統治需要,對文人如此卑鄙歹毒也就算了。正史上說,乾隆皇帝對第一任皇後富察氏,鶼鰈情深,恩愛纏綿。乾隆十三年,37歲的皇後突然崩於德州東巡舟中。乾隆回京大辦喪事,諡富察氏為孝賢皇後,國葬規格史無前例。甚至把那條船也費盡周折,運到宮中,寄托哀思。他命詞臣代草的《述悲賦》,極盡哀傷,此後一生的悼亡詩更是上百首,弄得好像全世界最癡情的小生一般。
正史不實。當時宮廷內外盛傳,因為富察氏發現乾隆與她的胞弟傅恒之妻通奸,認為損害家族名譽(富察氏為滿洲八大貴族之一),苦心規勸皇帝。乾隆惱羞成怒,將皇後推入河中淹死。後麵的沉痛哀悼,正是欲蓋彌彰。為了遮蓋此事,先後不知又有多少人頭落地,有"偽孫嘉淦奏稿案"為證。
這個真相,要是叫他今天的東北老鄉知道了,準會大罵:"這個驢X的!"
三
今天之所以翻乾隆的老賬,還有更深的原因。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王喬治三世派遣特使馬嘎爾尼率領七百人的龐大代表團,不遠萬裏來到中國,覲見皇上。英王贈送乾隆一大批先進儀器,有望遠鏡、天體儀、地球儀,有計算月亮變化、預報氣象和排除空氣等等的機器,有榴彈炮,有裝置110門重炮的軍艦模型,有可以熔化白金的透鏡,有探照燈,有石製花瓶、羊毛、棉織和鋼鐵製品,還有描繪英國和歐洲城市、教堂、公園、古跡以及陸戰、海戰、賽馬、鬥牛種種事物的圖片。英國大概希望通過這些東西,讓這位天朝大君對西方文明有一個粗粗的了解。
來者不善,可憐他還以為是普通的番國朝貢。場麵上,乾隆居高臨下,裝得非常到位。據英方回憶,乾隆的觀察和理解尖銳深刻,尤其對軍艦模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麵對英國的"進貢",乾隆"賞賜"各式各樣的瓷器、絲綢和茶葉,外加少數工藝品和零食土產。中英兩份禮品清單,代表國家光彩的東西截然不同。姑且不論優劣,各自的競爭力高下立判。
背地裏,自負的乾隆根本不屑一顧。這位兩天"拉"三首的大詩人,隻一首詩與英國使團有關。他還在自注文字裏譏笑說,這些西人眼中上等的東西,那座最大的叫啥啥的"布蠟尼大唎翁"(Planetarium)天文儀,在他看來是吹牛皮,天朝內府裏麵這類東東多的是。
空前自信兼自大的皇帝不知道,這一百年間世界變了。在我們的知識分子被趕到故紙堆裏苦苦度日的當口,西方科技進步可謂日新月異。"他完全不知道17世紀上半期的耶穌會士,即使在歐洲,到17世紀後期,他們的科學知識也遠遠落伍了。"康熙朝由西洋傳教士南懷仁等帶來的天文儀器建成於1673年。而1665年,牛頓發現蘋果落地,萬有引力定律二十年後公布於世。這二十年間,歐洲的天文學家輩出,發展神速。那情勢有點像二十年前我們還用笨如磚頭的大哥大,現在已玩弄蘋果手機一般。當乾隆皇帝看著新來的iPhone 4s,硬說家裏老早就有了。"大哥大"裝得如此,令人無語。
他更不知曉,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風起雲湧。就拿《四庫全書》(撇開上文提到的政治用心不說)與同時代法國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比較,兩者的差異顯而易見。一些學者指出:《四庫》是排比前人著述的彙編,《百科》乃綜合過去知識成果並加以闡述的著作;《四庫》側重古代文化成就,呈現傳統知識分類方法,《百科》則站在當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上,建立世界知識的整體架構;《四庫》從官方立場編纂過去的智慧、知識,以協助帝王,鞏固統治,《百科》則以普遍理性和人性為標準,以人為本,鼓吹民主、自由和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