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樣,如果孩子的“處女照”是由爸爸拍下的,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先學趴爬再學行走
某日,在小區遇到一個年輕爸爸,他開心地告訴我,他兒子不到一歲已經可以行走啦。
真厲害,我替他開心。他知道我家小兒子一歲時還在學爬行坐立,一歲多才學會行走。
隨即,我問多一句:你有沒有訓練他趴下、爬行之類的?沒有,他跳過爬的階段直接學走路的,一步到位,不用那麼麻煩,這位父親一臉自豪的樣子。6個月會坐穩,不到一歲會行走,我在佩服之餘,也有些擔心。
在加拿大,有不少家長會將孩子送到嬰幼兒訓練機構或學校,專門訓練嬰兒的趴下(四點跪)、爬行,其目的是要鍛煉嬰幼兒手腳的肌肉,幼兒的頭、腰、胳膊的協調。
研究表明,學習趴爬,增強嬰兒大肌肉的發育,刺激孩子的聽覺、視覺,最終可以影響小孩執筆寫字能力及左右腦的協調。
在廣州,我們認識一位兒童醫院專家麥主任,他也是極力主張父母對嬰幼兒進行爬行訓練。我家小兒子一歲時老想坐起來行走,麥主任勸我們不用心急讓孩子學走路,而是要訓練孩子爬行。他告訴我們,不要小看孩子的趴爬訓練,將來孩子會少患少兒多動症,能專心坐下來學習,讀書能力不會差。 我家三個孩子中,老三爬行最多,雖然最晚學會走路,但在三個孩子中學習能力是最強的。
先學趴,再學爬,最後才起立開步走,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以前不明白那麼多,以為孩子自然會坐和行走的,沒想過做父母的,會生還得要養,其中不要忽視嬰兒的爬行。
寶貝生病,爸爸要鎮定
嬰兒生病,難受在孩子但痛在父母心,尤其是還不會說話的BB,身體不適,整天哭哭啼啼讓你揪心,你甚至會無奈地對上帝說:不如讓我代替孩子受苦吧。
到了醫院,總是要打針吃藥。喂藥,夫妻合力扒開嬰兒緊閉的嘴。打吊針,嬰兒血管幼細,隻能從額頭或腳底找血管,媽媽懷抱嬰兒,爸爸力氣大,捉住嬰兒手腳。幾個小時,媽媽哄著孩子,爸爸留意那些孩子頭或腳都插著的針管。不時,你還自言自語“打了針就會好的”,不知是安慰嬰兒還是安慰流淚的妻子。
新爸爸遇上孩子生病,首先要鎮定,不要慌張。關鍵時候爸爸是家中的主心骨,你心煩,妻子比你更心煩,你不慌張,妻子就有安全感。
條件允許的話,帶孩子去醫院看病,不要自己胡亂給孩子吃退燒藥,嬰兒得病不像大人那樣,孩子免疫力不強。當然有人主張少看醫生少吃藥,讓孩子的自身免疫係統自由發揮功能,抵抗入侵的病菌,不過如果孩子發高燒或病情突然,還是趕快去醫院為妥。生病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插曲,孩子發完一次燒身體就會長高的,病後的孩子如同打勝一場仗,身體更加強壯。
孩子生病,爸爸要鎮定,讓孩子感到自己有爸爸在,什麼病魔他都可以打敗。戰勝病魔,你是指揮官。
[不一樣的爸爸]
第一次和BB單獨外出
大女兒未滿周歲隨我們返回中國,但她在加拿大未打完初生嬰兒的預防針,於是我帶她去香港打,一來一回也要大半天,太太要陪我去,我拍拍胸口,不就是打針嘛,我一個人就可以了。
我把嬰兒出門必備的東西分門別類放入大大的嬰兒袋裏,將孩子放入從加拿大帶回來的嬰兒背囊內,直奔廣九直通車站。坐在舒適的座位上,我熟練地衝奶粉。喂完奶,把孩子放在我的大腿上,逗她玩,不到一會兒,我感到大腿有一股熱量,BB憋著臉。哦,BB拉了。當年國內火車條件很簡陋,沒有換尿片的地方,我抱起BB找到一個空的座位,從嬰兒袋裏取出塑料軟墊鋪在座位上,讓孩子平躺在上麵,打開尿片,臭烘烘的氣味撲鼻而來,我趕緊包好,用濕毛巾幫孩子擦幹淨,再換上新的尿片。整個過程我不像在家裏那樣邊幹還可以邊跟孩子聊天,而是像賊似的不哼一聲,怕被人發現。完畢,一手抱著BB一手拎著那個“包包”撤離現場。
在香港診所打完針,離開前摸一下BB的屁股,那包在上麵的尿片有點沉甸甸的,裏麵又有“料”到。剛好旁邊是家全球連鎖快餐店,那裏麵有專供換尿布的台麵,我可以慢條斯理地邊做邊同孩子講話。孩子也很合作,呀呀的回應,舒舒服服地享受這個“屎爸”的服務。一切搞妥當了,我把孩子放在嬰兒車上喝蘋果汁,自個兒買了一份咖啡薯條套餐,獎勵一下自己。
第一次單獨帶BB外出,還算順利。我回到家中,大聲向孩子她媽報到,我們平安無事回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