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 / 2)

第六章

淡 淡 的 記 憶

到一位老同誌家坐,臨走時,他送給我一本剛出版的書——《蕭也牧作品選》。

“這是一本好書,……”他說。他的聲音有些悲愴。他沒有再說下去。

望望那素雅封麵上的“蕭也牧”三個字,我的心不禁一震。

一種淡淡的記憶,像朝陽下的薄霧一樣,從我的心穀升起。

我不認識蕭也牧同誌,我隻讀過他的作品;而且許多年、許多年沒有再看到過他的作品了。但那淡淡的記憶,卻是執著的;它頑強地隱藏在我的心穀裏,竟達三十年之久而不肯消散。

解放戰爭時期,我隨中南機關進入了剛解放的武漢。不久,蕭也牧這個名字就吸引了我。因為《中國青年》開始連載他的中篇小說《鍛煉》。

那時候,“鍛煉”、“考驗”、“改造”,對我和我年紀不相上下的一批年輕戰士——一批視革命的一切為神聖而要求自己聖潔化的革命者,是最時髦也是最富有吸引力的字眼。我們不僅熱切地閱讀陳雲同誌的《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閱讀馬鐵丁發表在《長江日報》上的思想雜談,閱讀各種各樣論述青年思想修養的著作,而且身體力行,努力“鍛煉”。所以,《鍛煉》和它的作者蕭也牧,就自然要引起我的注意了。

那是一個多麼值得回味的年代嗬!那時節,我們是精神上的富翁,口袋則是地地道道無產者的口袋。刷牙用鹽,頂多也是迎著店夥計的白眼,買一包廉價的牙粉。我們並不因身上的粗布衣服而羞慚,我們更不為口袋裏經常一文不名而苦惱。每月領到津貼就跑書店,但大多是到書店“白看”,因為往往傾囊也不足以買一本心愛的書。我們機關駐在西商跑馬場附近,當時那裏還是市郊。星期天,我和同伴們要走將近兩小時的路程,到江漢路新華書店和交通路三聯書店去買書——不,去看書。書店像一座瑰麗的寶庫,向我們敞開。多少新書、好書、奇異的書放在書架上,任你選,任你讀。從早到晚,從早到晚,站著看累了,你可以找個角落坐下讀。書店對我們來說,是知識之宮,是快樂之源。不管武漢特有的酷暑和特有的奇寒,在那裏我們沐浴的都是和煦的陽光。我永遠感激那個時代的書店!我現在積存在一點點知識,可以說大多是它給予我的。

就是在這個時期,我特別喜歡看《中國青年》。每期《中國青年》出版,我和同伴們就不顧兩個鍾頭的路程,向江漢路走去。記得江漢路新華書店旁邊好像有個專售雜誌的門市部。到那裏,找到陳列的最新一期的《另青年》,首先看的就是連載的《鍛煉》。大概主人公是一個同我們有點相似的、力求“改造”與“鍛煉”的小知識分子吧(這是後來《鍛煉》受指責的一個原因),讀起來深感親切;主人公那帶點浪漫蒂克的性格,也使人覺得可愛。我們真心實意地向主人公學習。後來,蕭也牧的《我們夫妻之間》受到批判,殃及《鍛煉》。批評家們說,這部小說的主人公在革命鬥爭的嚴酷環境中,竟然回憶起什麼“南京電影院淡藍色的牆壁”,真奈小資產階級情調;這種散發在書中的情調,無疑是對青年革命意識的腐蝕!講得確乎嚇人,可見那時我們有的批評家已略得無中生有、無限上綱之道了。雖說批評家分析得“精辟”,我卻大惑不解;豈止不解,而且一直陷入茫茫然之中。實話說,像我這樣生長在城市裏的學生,參加革命後,豈止回憶過“電影院的淡藍色牆壁”,而且還想起過客廳裏柔軟的沙發和表姐們柔曼的歌聲。沒辦法,據說人的大腦皮層有這麼點功能,雖革命而不能例外。我和同伴們像《鍛煉》中的主人公那樣,有時雖難免想起過去的生活情景,但這並沒有妨礙我們作出自覺的努力,去“鍛煉”,去“改造”;並沒有妨礙我們堅強的意誌和強烈的義憤,去參與鎮壓革命的血與火的鬥爭;反正讀《鍛煉》沒有削弱我和我的那些同伴當中任誰的革命鬥誌!記得那個時候,我們讀過《鍛煉》從書店回機關,往往一到效野就唱歌,不管風吹雨打,照樣唱,照樣唱得樂觀、昂揚。我們最常唱的是這樣一首歌:

像暴風雨中的海燕,

我們要勇敢的飛翔,

盡情歌唱——

像洶湧澎湃的海浪,

奮勇向前!

…………

我們是年輕的戰士,

我們在鍛煉中成長。

蕭也牧同誌受到批判,《鍛煉》受到批判,我們這些年輕讀者,對那些指點迷津的批判,真真地茫然了。對我來說,隻留下了對蕭也牧和《鍛煉》的淡淡記憶。但這淡淡的記憶卻是十分執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