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菊城文化之根(1 / 3)

追尋菊城文化之根

萬菊簇擁小欖鎮

一年一度秋風勁,又是菊花盛開時。

一進中山小欖鎮,就像進入了彩色的世界。那是一片引人入勝的佳景。一盆盆盛開的菊花擺滿公園、大小廣場和十字街頭,在金風的吹拂下,如無數翩翩起舞的散花仙女。用上千盆各色菊花砌成的“小欖菊花展覽會”幾個大字,色彩繽紛,分外醒目。還有把各種菊花整枝造型,培育成繁盛的大型“菊山”、“菊塔”花圃,或製成瀑布傾落式的“倒垂菊”、“懸崖菊”花型,真是巧奪天工,美不勝收。紅的深紅,紫的淺紫,黃的金黃,白的雪白,嫋嫋娜娜,亭亭玉立。大街小巷構成一幅綽約多姿的秋色彩圖。

未踏進花會街口,遠遠就聞到一股清幽的芳香,隨風飄來,沁人心脾。步入展場內,簡直是掉進了菊花的海洋中。兩公裏長的葵水河邊,河湧的小橋上,大街小巷,工廠商店,家家戶戶的門口、涼台上,都擺種著一盆盆一叢叢的秋菊。那金黃的、純白的、豔紅的、淡紫的、黛綠的花朵,綻開著她那嬌俏誘人的臉盤,像是在溫柔多情地微笑迎客。不時還有一簇簇懸崖菊從牆垣上倒垂下來,搖曳著她那婀娜多姿的玉臂,宛如在歡迎遠方的來客。

在占地兩百畝的菊花會主要場所——人民公園、烈士陵園,更是滿目繽紛,清香盈袖。那些用各色盆菊造型的“哪吒鬧海”、“丹鳳朝陽”、“群鹿戲水”、“仙女下凡”、“雄獅昂首”、“東方金龍”,還有菊花龍柱、菊花龍壁等等,使人目不暇接,真是“入目皆花影,處處盡芳菲”了。這次菊花會共展出三萬多盆菊花,他們不僅把自清朝近二百年來本地育出的“一捧雪”、“萃香”、“黃繡球”等三十多個名種菊花保存了下來,而且通過嫁接雜交不斷培育出新的菊種,還從外地引進了許多菊花名種。我國目前已發現的菊花品種約有一千多種,而小欖菊會上展出的就多達八百餘種。

在品種繁多、千姿百態的花海中穿行、品味,實在是一次難得的菊藝盛會。小欖菊花的花色極為豐富,有黃、白、紫、粉、紅、茶、綠、雜八大色係,菊花形態繁多,有寬瓣型、球型、龍爪型、管盤型、鬆針型、垂絲型、毛刺型等近二十種。賞菊,要先看花,後聞味,再看莖,然後把它的色彩和它的外形美結合起來欣賞,進而體味它的內在美。眼前這一朵朵菊花的花姿、顏色、香氣美妙異常,讓人們領略某種情趣的同時,還有一種不可言傳的韻味,像一幅幅精湛的畫,一首首優美的詩,使人們強烈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小欖人不但善於種菊,而且欣賞菊花的藝術水平也相當高。它們根據色澤、姿態、香味等特點,給豔麗的菊花配以美妙的名字。你看“鶴舞雲霄”,使人聯想到一隻仙鶴在高空得意飛翔,其神態是多麼的活潑輕靈。

有一些花形瀟灑、頗具動態的菊花,命名者常用人們熟知的故事人物或景色暗表其花的姿態、意境:那朵朵迎風飄動,仿佛一群仙女淩空舒袖,翩翩起舞的是“嫦娥牡丹”;那亭亭玉立,含羞欲語,散發著蜂蜜般清香的是“蜜蠟西施”;那花朵挺立,花瓣外黃內紅,形狀儼若一個個大漢在叉腰揮拳的是“關東大漢”;那綠葉襯托,花瓣有如微波蕩漾、碧水長流的是“秋水長天”;那如明月高照,光瀉大地般柔和晶瑩的是“黃海秋月”。

還有以花色喻義命名的:那綠色花瓣上紅斑點點,形態妖嬈奪目的是“綠主紅裳”;那花瓣金黃,遠看像一團團金子的是“黃連羹”;那色白如玉,嬌小玲瓏的“萃香菊”又別具一格,賞者用手蓋花,便惹來滿掌清香,曆久不散。此外,還有柴玉鬆針、錦雞行晨、玉手挑脂、十丈珠簾等等美名不勝枚舉,使人讚歎之餘,回味無窮……

成千上萬盆菊花儀態萬千,香氣襲人。特別有趣的是在每個各種菊花盆前,都置有白卡紙一片,用端楷書以芳名,花名大多標誌貼切,神韻俱得,令路人駐足流連,細細品味。走到一盆“醉貴妃”的菊花麵前,那花白色如雪,卷瓣如團,密集而不緊實,其雍容華貴之神韻使人想象出當年華清池出浴的楊玉環的風姿。至於那瓣尖繁多,清瘦而白的亭亭玉立者,冠以“千手觀音”的雅號,儼然若玉手纖纖而數不清的南海觀音大士飄然下凡。更奇的是那盆一枝高聳,單朵獨放的大紅麵、金黃背、七八片大瓣的菊花,題名赫然曰“帥旗”,真夠形象!匠心別具的園藝家還在此盆的下方配上十多盆“赤壁鏖兵”:一律絳紅色花瓣朵朵列隊齊整,向著“帥旗”偃仰致敬。這些組合式的盆栽配伍加上傳神的題名,正藝術地再現當年赤壁大戰時帥旗高揚,兵將浴血拚殺的古戰場悲壯景觀。

此外,還有以顏色命名的:如純白花的“明月照殘雪”、血紅色的“日照紅妝”、白細如絲的“潔而淨”。以姿態命名的:如紛紛垂下雪白絲條的“十丈珠簾”、一如夜空焰火的“節日禮花”、淡綠細勾狀的“碧玉勾”。以風韻命名的:如白裏透紫、瓣絲若線的“月下霜痕”,向陽麵淡玫瑰、背陽麵潔白的“橫空歸雁”……絕妙的秋菊題名不是詩句,卻如詩一樣賦予欣賞者以美感和激情。使賞菊人在芳名前悠悠然咬文嚼字,享受便從視覺升華到了精神,比之在摩肩接踵於繁英密集之前別有一番雅趣。

欣逢盛世,品嚐名菊,人海花潮,情趣雋永,令人為之陶醉,為之入迷,夕陽西下,人們依然於花間流連忘返。心中暗定,有機會,明年再去小欖,那應是菊花盛開的金秋時節了。

八百年古縣細說從前

小欖是中山市轄下的一個鎮級行政區域單位。它自南宋建村,距今已有八百五十多年的曆史,是一個具有濃厚嶺南特色的古老城鎮。同時,它又是一個非常現代化、非常有規模和氣勢的城市,與內地許多中等城市相比毫不遜色,甚至超過不少地方。

截至2008年底統計,全鎮總麵積75.4平方千米,人口15.96萬,外來人口16萬多人。全鎮地方生產總值(GDP)150億元,稅收總額27億元,年末各項存款餘額204億元。被國家授予“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村鎮建設國家楷模”、“全國鄉鎮企業出口創彙五強鎮”、“中國花木之鄉”、“中國書畫之鄉”、“中國菊花文化藝術之鄉”等榮譽稱號。

中山古稱香山。據《香山縣誌》記載:“香山本禹貢揚州之南裔,百粵海嶼地也。秦平百粵,以地屬南海郡,漢時北入番禺縣;晉成帝鹹和六年,分南海之東為東官郡,恭帝元熙二年,分南海之西為新會郡,其地入焉;隋開皇十年改東官郡為寶安縣屬廣州,唐至德二年更名東莞,其地顓屬焉,是為文順鄉香山鎮。”北宋編撰的《太平環宇記》載:“香山在縣南,隔海三百裏,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宋元豐五年,廣東運判徐九思用邑人進士梁祀,言請建為縣,不舉行止,設寨官一員,仍屬東莞;宋紹興二十二年,邑人陳天覺建言改升為縣,以便輸納。東莞縣令姚孝資以其言,得請於朝,遂割南海,番禺,東莞,新會四縣瀕海地歸之,因鎮名香山縣,屬廣州。”

直至1925年,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遂改名為中山縣,由此可見香山曆史久遠,立縣建製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況且,在未建縣之前就已設寨,曆史更為久遠。又據《香山縣誌》:“香山民族,自漢陳臨家居海島,奮誌不同蠻俗,子孫盛於嶺徼,開化之跡茲為最先。”

從近十幾年的文物考古中發現,中山早在史前就有人類在此勞作、生活、繁衍。先秦時期繁衍生息在這土地上的人群,應是《史記?南越列傳》記載的“楊越”、“越”、“南越”、“百越”等的一些南方古老民族之一。分布範圍以《漢書?地理誌》“自交趾至今會稽七八千裏,百粵雜處(粵與越通)各有種姓,不盡少康之後也”。中山(香山)除了原先生活在這一地域的南越(粵)人外,還有就是史載秦代和漢初南遷三批的中原氏族,以及後來不斷南遷的中原人民。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稱:第一批是建郡的同年,“發諸嚐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以適遣戍”。曆史上說,這批人有五十萬。其中最多是經商的“賈人”。秦皇朝經商者均屬犯法。因此,當地的商人多被驅逐到邊陲戍墾。第二批是“適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秦皇朝政府把不稱職的獄吏謫去北方修築長城或遣送到嶺南去。當時嶺南是人煙稀少的邊陲地域,是流放罪犯的地方,所以就有了兩批中原人被強製性的南遷。這些史實在現在中山的姓氏族譜都可以找到有關的記載。第三批是南遷的中原人,據《簡明廣東史》稱:是趙佗作為秦皇朝政府派遣到嶺南來的隨行人員。當時趙佗被派往嶺南任職時,提出:“求女無夫者一萬人以為士卒衣補,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

到了公元4世紀初,大約在西晉末年的中原地區,戰亂不止,經濟受到嚴重破壞,餓殍遍地,民不聊生。據《晉書食貨誌》記載:當時中原地區“流屍滿河,白骨蔽影”。但是,大概是“山高皇帝遠”的緣故,當時的嶺南地區時局相對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據廣州出土的晉代墓磚銘文記載:“永嘉世,九州荒,如廣州,平且康。”為此,中原的老百姓為逃避戰亂,又出現了中原人口大規模的南遷。

據《簡明廣東史》記載:西晉末年時,中原的氏族“流人經洞庭湖沿湘漓進入粵西,經鄱陽湖沿贛水進入粵北,經閩浙沿海進入粵東、粵中”。宋、元、明三代,續有大批漢人南遷定居。相傳他們來自南雄珠璣巷(實際上,南雄珠璣巷隻是一條貫穿五嶺南北通道的必經之路,中原氏族流人先到珠璣巷稍作安頓休息,然後繼續南下散到廣東各地)。七十一個姓氏中十多個姓氏到小欖鎮一帶定居,後裔講的是屬廣府語言的“白話”。

此外,另一部氏族於明代從海上遷來,經福建廈門到中山,定居在沙溪、三鄉、大湧一帶,講屬閩南語係的“隆都話”。較晚些(明末清初)還有一部分中原氏族,尤其是講客家話的氏族,從福建莆田經梅縣五華、興寧等地渡海南遷中山山區的,則講屬客家語係的“涯話”。直至現在,中山人許多家庭供奉的祖先靈牌上都明白寫上“渤海吳門”或“隴西馬氏”等等,極其明確地標示出他們的祖先是中原人。在漫長的曆史歲月裏,百越古族與中原漢族移民融合,自成體係,生息繁衍至今。

在古代香山縣發展的曆史中,明朝是其經濟發展的起步時期,而代表經濟起步的地區就是欖鄉。欖鄉的經濟發展是與明代的屯兵製度分不開的。

明朝在統一中原之後,將多餘的官兵,以禦兵於農的辦法,除一部分駐守要塞關口、城池、倉庫、衙署之外,餘下官兵分發各地屯墾未有開發或經沒收回來的官地,平時耕作,有戰事時則整軍作戰。這些屯田的官兵由衛指揮管理,稱為“軍籍”。有些軍人不願隨隊下鄉屯田,就事先辦好手續,轉為民戶,稱為“民籍”,與一般老百姓相同對待。所以小欖在明清兩代都有軍籍和民籍之分。

明代屯軍衛所的設立,是小欖經濟發展的轉折點。明代初期,距小欖建村的時間隻有二百年左右。當時除了依山麵水的住地外,全屬新衝積而成的沙田,居民稀少,勞力缺乏,難以充分開發。自從有了軍隊駐屯之後,增加了大批勞動力;同時這些士兵來自各地,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經驗,加速了沙田的開發,促進了鄉村的建設,很快就改變了小欖水角山村的麵貌。到了明代中後期,在屯墾官兵及當地土著居民的努力下,小欖的經濟得到較大的發展,文化水平也得到提高,軍籍的子弟開始發科,如李光所的子孫李孫宸被點翰林,文武進士英才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