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返思得失老西藏精神是不逝的日月和時光

在西藏工作過的人都知道:西藏有個老西藏精神。老西藏精神是西藏軍民幾十年來保衛邊疆、建設西藏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1990年7月,江澤民同誌在視察西藏時曾經充分的肯定了老西藏精神。他為駐藏部隊題的詞是:“發揚老西藏精神、戍邊為國建新功。”西藏為此進一步加強了對老西藏精神的宣傳教育,激勵著更多的人熱愛西藏、建設西藏。記得有一年,我出席了在拉薩召開的一次重要的全國外事工作會議。胡錦濤同誌、江澤民同誌日理萬機工作之中接見了我們與會人員,一同和我們親切交談並與我們一起合影留念。此後,我們對老西藏精神的印象也就更深了,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創業”的老西藏精神,我們始終是懷著一種深厚的感情。二十一年後,雖然我們這些在西藏工作的人,陸陸續續地各個都已調回到內地工作,然而根據手頭有限的資料和回憶,我們對老西藏精神的豐富內涵,還是能略知領悟一二,並銘記終生的。

關於特別能吃苦。這一條,可以講很多的動人的故事,其中由新疆進軍藏北阿裏的先遣連是一個很典型的代表。這個連是由七個民族、135名指戰員組成的戰鬥集體,1950年秋踏上進藏艱難之路,在進駐藏北紮麻芒保途中被風雪困阻,並於此處孤軍奮戰,構築簡易工事,以防敵軍襲擊。他們堆雪牆,挖地窖,砍柴打獵,過起了原始人的穴居生活。在此地,240個日日夜夜的苦戰中,全連有56人因饑寒交迫先後犧牲,後來每天送葬鳴槍脫帽成了連隊一項固定的活動,今天的送葬人很可能就是明天的被葬者。在這種極度艱難的情況下,連長李狄三曾三次報病危,但他仍以一種頑強的毅力、一種樂觀主義的精神、一種忘我的勤務情結感染著全連。1951年5月28日先遣連與後續部隊終於勝利會師,處於半昏迷狀態的李狄三同誌握著後續部隊領導的手,交出了進藏工作日記,再也沒有力氣說出一句話便溘然長逝。先遣連和李狄三苦戰藏北的英雄事跡,成為了奠基老西藏精神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關於特別能忍耐。西藏特殊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決定了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在肉體和精神上必須具備特別的忍耐性,才能完成進軍西藏、建設西藏的光榮任務。首先,是特殊的自然條件決定了人們需要特別能忍耐。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球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中,有8座在西藏境內。許多地方被稱為“永凍層”、“生命的禁區”、“死亡的土地”等,這些都絕非是謬言。對西藏有些地方,有人曾把它們概括為“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襖”,西藏地區其艱苦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在這樣艱苦地區呆下來,沒有特別的忍耐性是注定不行的。其次,進軍西藏的特殊性也決定了人們需要特別能忍耐。當年毛主席曾經指示“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當有的部隊自帶的幹糧已吃完,後勤供應又跟不上,部隊在雪山上連一根野草都挖不到的情況下,有不少戰士餓極了就把穿在身上棉襖裏的棉花扯出來吃。解放軍許多指戰員們在親眼看見自己身邊的一些幹部戰士餓死的情況下,我人民解放軍還堅持住了“寧肯餓斷腸,不吃群眾糧”的鐵的紀律和鋼的風格,藏族群眾因此把人民解放軍稱為“新漢人”、“菩薩兵”。其三,當時政治大局的環境也決定了人們必須特別能忍耐。由於藏族同胞當時難以理解我軍的宗旨,加上敵對勢力的欺騙宣傳,有些群眾對人民解放軍有誤解,甚至以武力相威脅,為了爭取群眾,部隊指戰員忍受了各種責難。1959年西藏上層敵對集團發動反革命叛亂,襲擊駐藏部隊,我軍開始也是再三忍讓,最後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奉命平息叛亂。所以當時人民解放軍在政治上為了照顧大局,自救也更要特別能忍耐。

關於特別能戰鬥。昌都戰役是個很典型的事例,也是和平解放西藏具有決定意義影響的一戰。毛主席要求“力求全殲,不使漏網”。為此,人民解放軍各路部隊以隱蔽行動前進,不露聲色。當擔任正麵攻擊的江邊部隊率先打響戰鬥後,敵人還憑借著金沙江天險,奏著英國銅管樂沿金沙江一隅抵抗。而我過了江的解放軍其他部隊則不顧一切疲勞,在高原嚴重缺氧地區以日行120裏至170裏的速度晝夜疾進。有的邊打邊追,有的邊追邊打,有的甩開敵人直接插向敵後,部隊因此不得不常常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線上行軍奔走,他們越過了雪山草地和冰河急流,他們穿過了森林峽穀和流沙地帶,他們戰勝了饑寒交迫和風雨交加。其中有個156團斷糧挨餓了四天仍堅持著行進,有個154團在相當疲勞饑餓的情況下還連續急行軍三十多個小時,我人民解放軍就是以此無與倫比的頑強的優良作風投入到行軍和作戰,最後終於獲得了昌都戰役的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