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穎聰的博士學位論文終於要出版了,為她高興。從2001年入讀中山大學中文係本科,繼而免試攻讀碩士學位,再到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師從陳國球先生攻讀博士學位,一步一個腳印。近十年來,她從本科至碩士階段研讀先秦文學,到博士階段研究明代文學與文學批評,看似跳躍很大,其實頗有內在邏輯。業師黃海章、邱世友先生曾不止一次說起過研習先秦文史典籍的重要,並時以章太炎、黃侃先生為例,指出通詁訓始能通文字,通文字始能通辭章,通先秦然後曆代可迎刃而解,其對小學和先秦典籍的重視對我們古典文學研究者很有啟發意義。事實上,穎聰同學通過對《荀子》、《詩經》的習讀和初步的研究,在文字基礎和邏輯思維的訓練方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為她以後從事明代文學研究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毫無疑問,這部名為《高棅的詩學理論及其影響與流變》的博士論文,屬於陳國球先生專精的領域,其對穎聰博士論文選題及研究的影響不言而喻。正因為陳先生的精心指導,該著能夠後出轉精,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意拓展研究範圍和研究對象,並在若幹論題的研究上有新的突破。

明代是一個全麵宗唐的時代,明人選唐詩盛況空前,數量大大超過宋金元三代。其在宗唐的同時,對唐詩的研究也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我一向認為,明人雖然在詩歌創作方麵平淡無奇,但在唐詩研究方麵卻能超越前代,垂範後世。如對唐詩史的整理、分期、定位,對唐代作家的分析評判,對唐詩的編輯評選,對唐詩聲調格律的揣摩品味,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結論性意見,至今仍為學界所采用。這就是明人的貢獻,無論其在詩歌創作方麵是如何地拙劣,在詩學研究方麵卻是功勳卓著。

在明代眾多有關唐詩研究的著作中,高棅的《唐詩品彙》和《唐詩正聲》無疑非常受人關注,研究成果也頗為豐碩。在已有的研究領域中如何突破創新,是一個難度很高的事情。我欣喜地發現,穎聰的這部著作,頗有一些值得稱道的地方。

首先是在研究範圍及研究對象方麵,能避熟就新,有意挑選幾個以往被人關注較少的選本與《唐詩品彙》進行比較性研究。如《雅音會編》、《古今詩刪》(唐詩選部分)、《唐詩解》、《唐詩歸》、《唐詩選脈會通評林》等,其中除了《古今詩刪》曾得到較多關注外,其他數本皆論者寥寥。而且,除了《唐詩解》在2001 年出版了由王振漢等點校的整理本,其他則分見於《續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之中,未有今人整理的點校本。這些新材料的使用和新領域的開拓,使得高棅研究不限於高棅自身,而是在一個更漫長的時間維度裏去考察高棅的詩學思想及其影響,從而使高棅研究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能發現一些過往未被人發現的現象和結論。這些,可以看作是著者在研究範圍及研究對象方麵的創新性開拓。

由於作者的研究領域擴大,視野開闊,所以在研究成果方麵時有新見。

其一,作者認為,高棅重視“聲律”的主張,最早在《雅音會編》中得到響應。到了鍾惺、譚元春的《唐詩歸》,則以抒發“性情”為標準,發展了高棅關於“得性情之正”的一麵。晚明周珽進一步總結詩歌發展的經驗,在《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中,吸收了高棅關於詩歌“聲律”與“性情”的兩個本質要素,並由此影響了明末乃至清初“性靈”詩說的誕生。“我們在這個對比研究中,梳理出明代詩學發展變化的一個基本事實,這就是明代詩歌從複古詩派向性靈派過渡和發展的過程中,高棅及其選本是起到了實實在在的媒介和催化的作用。”這一看法,以往未被人指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