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帶著鐐銬的心理舞蹈
前些日子,有一個女孩發郵件告訴我,她從學校到社會,好像從來就沒有真正快樂過。她出生於一個殷實而幸福的家庭,自幼就享受著鮮花與蜜汁,人生之路平坦地像無風的水麵。她的憂鬱,讓我一時費解。當然,現在許多女孩子都是如此,或許是因為她們喜歡這種感覺,這不僅僅是她們的一種心理時尚,更多的是在憂鬱裏麵,她們能夠體會到憂鬱以外的事情,那就是快樂。因為任何一個心理現實,都有一個長期或者短期趨勢,就是追求快樂。假如無法滿足對於快樂的追求,那麼一個人的幸福感就會瞬間破滅。因此,在人的一生中,每一個人都有資格過快樂的生活,每一個人都平等地享有生命的樂趣,都有同等的機會擁有快樂與智慧,做一個快樂的主宰。 每個人都渴望幸福,但往往又缺乏幸福的感覺;每個人都喜歡快樂,但快樂與自己又總是擦肩而過。佛教經典裏有一個智慧的故事,說的是一個信徒去問佛:“大家都說信佛能夠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信佛多年,卻不覺得快樂,這到底為什麼呢?”佛反問他:“你現在在忙些什麼呢?”信徒說:“人總不能活得太平庸了吧,為了讓門第顯耀,發財升官,我想東想西,心力交瘁。”佛笑著說:“怪不得你得不到快樂呢,原來你心裏裝滿了苦悶和勞累,哪裏還容得下快樂呢?” 是的,現實生活裏,我們在物質方麵不乏去狂熱地追逐與透支,而忽略了精神方麵的存款。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你常常會因為缺乏安全感而睡不著覺,在你熟悉的城市,你的精神又突然處在一種極其緊張的狀態之下,是恐懼、是害怕、是孤獨、是寂寞。你走不出自己的天空,把自己囚禁在自己的情緒中。這種精神的自囚不僅扼殺了你奮進的個性,而最終會喪失自己靈魂的方向。作為一個現代人,如何認真對待你生命的自然本色?你憂鬱,你思考,你幻想。是否有一個地方,你呆在那裏可以自由地呼吸,可以讓你拋棄自己的心理包袱,快樂起來?但生活中,你找不到屬於自己心靈快樂的驛站,你覺得全世界沒有一個人真正了解你,不了解你內心的渴望。當所有人都認為你是快樂的時候,你又感覺到這正是你的煩憂所在。
你或許輕視著每天發生的小事,認為快樂是天外來客,你沒法珍惜每一刻時光,總覺得快樂永遠與你無緣。但你又刻意地到處尋找著快樂,苦苦地等候這快樂。你怎麼啦?你是別人的他,還是自己的你?日子一天天過去,你沒有幸福感,沒有快樂心,每一天都覺得胸口有一塊大石頭壓得喘不過氣來;生活沒趣味,工作沒熱情,總是覺得自己遠離了幸福與快樂。孤獨的沉默,拚命地叫嚷,瘋狂地發泄,都無濟於事,你不清楚是因為什麼此刻正受著何事的折磨,你無奈地接受夜色一樣的情緒的纏繞,浪費了最好年華和汲取熱情、美麗、聰穎、慧敏的功能,放棄了展示生命的綠色時機。 這是一種無形的心理病痛,由於心態與情感的不對稱,你的心理已處於亞健康的狀態。心理亞健康是介於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雖然在學術上至今還沒有標準的定義,但它對婚姻生活、人際溝通、情感交流、學習提升、工作實施、創造性工作等方麵都產生不良的影響。 今天,心理亞健康問題已經向我們亮出了警覺的黃牌。我身邊的一些朋友,他們有知識分子,有企業家、商人,有白領人士、大學生及普通人群等。他們的生活狀態、行為方式正在發生一種悄悄的變化。由於社會的轉型,競爭的加劇,價值觀的多元化,使他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加大,一次次的接觸中,我看到了他們的情緒不經意間流露出所謂的消極部分。 麵對這些問題,長期的觀察、調查和分析使我的觀點有了互動的願望。在寫作本書時,我嚐試著以一種新的手法與格調,將文學、美學、哲學等方麵的知識融入其中,並用通俗的語言表述出來。既麵對專業讀者又兼顧普眾需要,在傳播“心理亞健康”知識的基礎上,所舉的案例非常生活化,不但涵蓋了心理問題的許多方麵,而且力求讓自己的見解變得意味雋永,富有啟迪,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心理勵誌書。
本書責任編輯餘紅梅女士執著的職業精神一直鼓舞著我的寫作節奏,與她的每一次交流都使我有所感悟。本書中的話題情景漫畫,是我的好友——中國肖像漫畫家學會籌委會副秘書長、著名漫畫家王山甲先生友情繪製,它為本書添加了亮色,使原本嚴肅的心理話題,顯現出輕鬆愉悅的快樂格調。我希望讀者通過本書能找到快樂之道,同時,也希望大家通過閱讀本書,能發現自己快樂的心緣,感受到快樂心靈的深處回音。
朱複融 2009年6月於廣州墨龜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