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經圖譜
(一)手太陰肺經圖譜
手太陰肺經一側共11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的掌麵橈側和手掌及拇指的橈側。其中9穴分布在上肢掌麵橈側,2穴分布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穴位名稱按順序為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
本經與腧穴可主治呼吸係統和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如咳嗽、喘息、咳血、胸悶、胸痛、咽喉腫痛、外感風寒及上肢內側前緣疼痛等。
(二)手陽明大腸經圖譜
手陽明大腸經一側共20穴,其中15穴分布在食指橈側、上肢背麵的橈側,5穴分布在頸、麵部。起於商陽、止於迎香。穴位名稱按順序為商陽、二間、三間、合穀、陽溪、偏曆、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裏、曲池、肘髎、手五裏、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本經與腧穴可治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腸胃病症,神經精神病症,熱病和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如頭痛、牙痛、咽喉腫痛、各種鼻病、泄瀉、便秘、痢疾、腹痛、上肢屈側外緣疼痛等。
十四經圖譜
(三)足陽明胃經圖譜
足陽明胃經一側共45穴,其中15穴分布在下肢的前外側麵,30穴分布在腹、胸部和頭麵部。首穴承泣,末穴厲兌。穴位名稱按順序為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街、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裏、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衝陽、陷穀、內庭、厲兌。
本經與腧穴可治療消化係統,神經係統,呼吸係統,循環係統和頭、眼、鼻、口、齒等器官病症和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如胃痛、腹脹、嘔吐、泄瀉、鼻衄、牙痛、口眼斜、咽喉腫痛、熱病、神誌病等。
(四)足太陰脾經圖譜
足太陰脾經一側共21穴,其中11穴分布在下肢內側麵,10穴分布在側胸腹部。首穴隱白,末穴大包。穴位名稱按順序為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穀、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衝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
本經與腧穴可治療脾、胃等消化係統病症,如胃脘痛、惡心嘔吐、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及下肢內側腫痛、厥冷等。
十四經圖譜
(五)手少陰心經圖譜
手少陰心經一側共9穴。其中1穴在腋窩部,8穴分布在上肢掌側麵的尺側。首穴極泉,末穴少衝。穴位名稱按順序為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裏、陰郤、神門、少府、少衝。
本經與腧穴可主治胸、心、循環係統病症,神經精神係統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如心痛、心悸、失眠、咽幹、口渴、癲狂及上肢內側後緣疼痛等。
(六)手太陽小腸經圖譜
手太陽小腸經一側共19穴。其中8穴分布在上肢背麵的尺側,11穴分布在肩、頸、麵部。首穴少澤、末穴聽宮。穴位名稱按順序為少澤、前穀、後溪、腕骨、陽穀、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
本經與腧穴可主治腹部小腸與胸、心、咽喉病症,神經方麵病症,頭、頸、眼、耳病症,熱病和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聾、目黃、咽喉腫痛、癲狂及肩臂外側後緣痛等。
十四經圖譜
(七)足太陽膀胱經圖譜
足太陽膀胱經一側共67穴。其中49穴分布在頭麵部、項背部和腰背部,18穴分布在下肢後麵正中線上和足的外側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陰。穴位名稱按順序為睛明、攢竹、眉衝、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腧、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殷門、浮郤、委陽、委中、附分、魄戶、膏肓、神堂、噫嘻、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誌室、胞肓、秩邊、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昆侖、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通穀、至陰(注:本古圖部分穴位未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