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昂首騰飛——邵陽市郊區江北鄉掠影(1 / 3)

1.昂首騰飛——邵陽市郊區江北鄉掠影

巍峨壯觀的資江橋,她的南端連著寶慶城區,北端連著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這片土地形似長龍,這就是邵陽市郊區江北鄉。隆隆的機器聲壓碎了往日的沉寂,幢幢高樓似春筍破土拔地而起,新辟開發區正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八方賓朋,這撲麵而來的經濟建設熱潮,呈現一道道壯美的風景,顯示著江北這條巨龍正在翹首騰飛。

據《寶慶府誌》記載,清末年間,江北這一帶還隻有幾座稀稀落落的村舍。共和國誕生以後,這裏有過一些緩慢的變化,但一直未引起世人的注目。江北鄉受城區的輻射影響較大,320國道縱貫全境,這些都是得天獨厚的條件,曆屆鄉黨委、政府也曾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是,小富即滿、小富則安等小農思想嚴重地製約了該鄉的發展。多少年來,江北人思富,盼富,但是好夢難以成真,與一次又一次機遇失之交臂,江北仍在艱難地跋涉。

當曆史的車輪運轉到九十年代初期,時代的鍾聲敲響了資江河岸,江北這條巨龍呼之欲出,幡然猛醒。

公元1995年金秋季節,一位身材魁偉、濃眉大眼樸實儒雅的漢子,肩負著區委的重托,步履匆匆來到江北,他就是新任江北鄉黨委書記袁海飛。他卸下簡樸的行裝,就與鄉黨政一班人一起,開始重新認識江北,謀劃著如何使這條巨龍早日騰飛。

袁海飛仔細翻閱了鄉裏的統計報表,全鄉3100畝耕地,可人口達到14000餘人,人均耕地僅2分,遠遠低於全區全市全省平均水平,這個極為尖銳的人地矛盾,反複刺激著他的思維神經。

深夜靜謐,喧囂了一天的江北鄉沉浸在一片寂靜之中。唯有袁海飛辦公房裏燈火通明,一種強烈的責任感驅使他坐不住,他在房中踱步,深思:為什麼改革開放多年來,江北一直還在徐徐而行?關鍵恐怕是因陳守舊未利用特有的區位優勢。如何使江北父老盡快卸掉包袱奔上致富快車?經過反思,他覺得回顧江北教訓深刻,認識江北潛力無窮,開發江北前景廣闊。袁海飛在深入各村各企業摸清底子的基礎上,一個大膽的思路產生了:隻有徹底衝破傳統觀念的羈絆,充分利用地域優勢,揚長避短,實施全方位的開放戰略,才能使江北以嶄新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麵前。

在一次全鄉村級幹部會議上,80多名與會者以希望的目光望著袁海飛這位新任書記。在此次會議上他沒有長篇大論沒有豪言壯語,隻作了極為精短的發言。他在深入調查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以改革家的膽略和戰略家的眼光,抓住主要矛盾,大刀闊斧地調整村級及企業的班子,公開推舉了一批經濟能人:馬國民、謝按榮、杜席安,劉幹、蔣正甫、卿春發、唐良等,這些頗有經濟頭腦又能幹大事的人,分別放在村或企業的關鍵崗位上委以重任。

袁海飛對經濟能人一是啟用二是扶植。

龍頭企業在興建過程中曾遇到了需占用部分菜地、原化工車間搬遷、藕煤房的遷移、配電房的選址等一係列頭痛的問題。袁海飛親率姚昌明副鄉長和原企業辦主任何建國,多次到現場辦公,逐個給予解決。龍頭企業不負眾望,1996年創產值3600萬元,上交國家稅金60萬元,頂起了全鄉稅收任務的半壁江山!此舉似一顆重型炸彈在全鄉上下引起了轟動效應。

江北的父老震驚了,江北的幹部覺得混日子守攤型的幹部再也混不下去了!大家都感到肩上有一股壓力了。這是袁海飛首出奇招——實施他的能人戰略。

龍頭昂起來了!

人雲:市場競爭奇者勝。

近年,邵陽市委、市政府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實施江北大開發戰略,刮起了再造一座邵陽城的雄風。江北鄉麵臨的既是千載難逢的機遇更是一場嚴峻的挑戰。假如錯過此機會,這一任首腦將留下千古罵名。袁海飛想,隻有抓住這個熱氣騰騰的機遇,率領一班人艱苦創業迎難而上,建設江北鄉高起點現代化的工業小區。

“鄉裏建工業小區?”有人不無驚疑。鄉政府拿不出一分錢,指望區裏和國家撥款更不現實,在這種條件下開辟工業小區談何容易!有人給袁海飛及其決策者們潑起了冷水。袁海飛想,凡事不冒一點風險是不行的,因陳守舊甘願落後是沒有出路的。他牢記鄧公南巡講的那句話:“發展才是硬道理。”於是,經過兩種思想的較量,袁海飛拍板決定:小區一定要辦。

江北工業小區選址在距鄉機關5公裏,地理位置極具優勢的龍腰上的新灘村,占地16畝。此工程一上馬,一連串的問題便出現了。為辦小區,袁海飛與鄉長曾新民日日夜夜睡不著吃不香。他們親自幫助跑國土、計劃、規劃、工程等部門辦理手續,隨後施工人員、推土機、鏟車開進了現場,往日沉寂的荒山沸騰了!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一塊空地要建成工業區,初步計算需資金400萬元,這無異於天文數字!沒有錢怎麼辦?這似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橫亙在袁海飛麵前。

人雲:“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必定是勇士。”困難把袁海飛逼上梁山,也推出了他的改革戰略。對原來鄉辦汽修廠這個不景氣的企業,一改往年的舊框框,動大手術轉換經營機製,實行股份製改造,這一招不但使企業現出勃勃生機,而且為政府贏得了42萬元建設工業小區的啟動資金。工人們笑得更甜了。

酣戰臘月再戰炎暑,工業小區已拿下水電路三通一坪的艱巨任務。有了這塊基地,等於紮好一個舞台,就看下一步演出什麼戲了。

巨大的資金缺口,逼著袁海飛再次摸索新的招數:引進戰略。

他們在考察借鑒外地經驗的基礎上製訂了頗具誘惑力的優惠政策。截至目前,已有八個外地老板在這塊熱土上置業發財。本市城區的朱老板,攜資20萬元,籌建鞋廠,城步的徐老板攜資18萬元籌建汽修廠,還有一大批外地老板正在洽談項目。江北被激活了,似一泓平靜的湖水中投進一塊石頭,泛起層層波浪。

江北人再也閑不住了。有的籌備資金爭搶地盤前來投資,有的四路出兵牽線搭橋聯係項目。工業小區熱鬧了,鄉機關熱鬧了。

楊家壟機磚廠,這個誰都不願去碰的牛腦殼,癱瘓五年多了,累計負債53萬元,爛賬10多萬元。袁海飛、曾新民率領助手姚昌明、何建國,放寬視野衝破封閉圈從常德引進人才。原則隻有一條:誰有硬本事誰能把企業救活就讓誰當家。

七月流火,熱浪燙人。

澧水大地更是烤得似塊紅烙鐵。袁海飛、曾新民車不熄火馬不停蹄三顧茅廬往返常德,終於以他們的誠意引來了外地老板。連日的勞累使袁海飛、曾新民陷入了疲勞之中。他們無暇顧及休息,回鄉後立即請來工商、稅務、電力等部門,召開協調會為企業大開綠燈。在張老板一次投資80萬元的情況下,為緩解資金困難,鄉黨政領導每人帶頭集資3000元,計42000元,從鄉企業共籌資40000元投入企業。張老板深為袁海飛、曾新民那種務實精神辦事效率所感動:想不到邵陽還有這樣心胸開闊務實苦幹的年輕鄉領導。來自天府之國的80多名打工仔,迢迢千裏來邵陽江北安營紮寨打工掙錢。從此,江北成了邵陽的“深圳”特區,源源不斷地吸引外地外省的打工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