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廣州河南的南漢遺跡(1 / 2)

180、廣州河南的南漢遺跡

我們在上麵講過,今天廣州河南的得名源於東漢時的楊孚在自己的家鄉下渡村種植了從河南洛陽帶回來的五鬣鬆,該鬆冬凝瑞雪,引起廣州人的興趣,最後人們稱今天海珠區為河南。

河南之地,古時崗阜連綿(現在大多被削平了),土地肥沃,漢代就已成為農耕區;不過除了曾出了個博物學家楊孚,留下了個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外,過去悠悠二三百年歲月,沒有什麼特出的人物或勝跡值得後人記述。直到東晉元興三年(404),盧循攻占廣州城,隨後在今河南小港路南麵至萬鬆園之間的隆起地段建造了一個“狀如方壺”,“萬堞周回勢不孤”的軍事城堡,以後才又多了這個“盧循城”的古跡。晉後是南北朝、隋、唐,悠悠500年,河南似乎又被廣州的官吏遺忘了,沒有誰在這大片土地上搞過什麼建設,河南仍是一個為珠水包圍著的城外“大洲”,一個默默無聞的農耕區。

直到南漢,劉岩定都廣州,在河北大興土木的同時,在河南也修建了不少殿堂壇廟,從而使河南成為了興王府都城的組成部分。這些殿堂壇廟到今天已是蕩然無存,隻有一小部分曾留有遺跡,或留下了地名。

上節說過,劉岩在稱帝當年(917)就建郊壇於河南隔山鄉烏龍崗一帶高地,那是南漢時著名的樓台之一,今天河南有內街叫郊壇頂,便是由此而得名。

劉王殿遺址在隔山村(江南大道中的西側一帶),清末民初時猶在。而據清末番禺文人潘飛聲的《在山泉詩話》載,當時在海幢寺(今海幢公園)側麵有一個小土丘,相傳即為南漢王所建的梳妝樓;那時樓已無存,見到的是“委巷蕭條,盈衢竹屋”。另有說法,劉王殿、梳妝樓均建於今南武中學一帶,那裏距當年海幢寺甚近,說的應是同一地方。

南漢時留傳至今更有名的地方可能是龍導尾。北起今同福中路伍家祠,南至馬湧橋,東起漱珠湧,西至黃家祠郊壇頂;這片地域,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900米,北寬南狹,近似三角形,叫龍導尾,又曾名龍導鄉、龍尾道;在潘有為〔乾隆三十七年(1772)進士〕《南雪巢詩?注》中又記為龍尾鄉;《番禺冊金錄》則稱之為龍尾導。這麼一塊地方會出現這麼多名稱,這在廣州地名中大概是絕無僅有的。

這地方的得名來自南漢王劉。

南宋高宗時(1127-1162)任工部郎中的吳曾著有《能改齋漫錄》一書,是記述前朝雜事的筆記類著作,書中記載,唐代含元殿前有龍尾道,自平階地共彎曲七轉,由丹鳳山北望,宛如龍尾般下垂於地上;兩垠欄全是以青石來造,因而稱之為龍尾道。南漢王劉(958-971在位)便在廣州河南龍導鄉仿唐遺製,建了一座離宮,修建的殿前梯級通道也是形似龍尾下垂,故別稱龍尾道。清代初有人把“道”誤寫成“導”,後又誤傳為“龍導尾”。這個誤傳,現在反而成了辭典中的正名,如《廣州市地名誌》便是。

在南漢時此地還建有祈雨壇。同治《番禺縣誌》引潘有為的《河南》詩雲:“駐蹕何年星鬥趨,荒祠天聽直模糊。燔紫植璧歸蒼莽,依舊青山喚鷓鴣。”潘有為世居廣州河南龍溪(今龍溪首約,在龍導尾北麵),熟知當地情況。可見直到清代乾隆年間,南漢祈雨壇猶有殘址。今天是影跡全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