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紅色·符號·紅色符號(1 / 3)

引言紅色·符號·紅色符號

在常人的眼裏,紅色表示喜慶、歡快、美觀、莊嚴,也表示警告、流血、危險、恐怖。在性格色彩中紅色代表積極、主動、開放、熱情、樂於與人交往。中國人自古喜好紅色,在北京周口店就發現幾十萬年以前的猿人遺址殘存的紅色氧化鐵礦石珠。從上古的唐堯虞舜時代起,幾千年來紅色幾乎一直是權力、莊嚴和豪華的象征,《史記·五帝本紀》中就寫道:“帝堯者……彤車乘白馬。”堯帝所乘的車為紅車,就是權力的象征。考古發現,戰國時期的漆製器件幾乎都是以紅色為主。《楚辭·招魂》中“紅壁沙版,玄玉梁些”就是對富麗堂皇的建築的描述。中國古代許多宮殿廟宇的牆壁幾乎全是朱門彤柱,官邸、官吏的服飾也大多以大紅為主,即所謂的“朱門”、“朱衣”。在許多國家和民族的觀念中,紅色有驅逐邪惡的功能。紅色在政治上經常用來象征革命以及左派,共產主義國家用紅色來表示共產主義。在各國政黨中,加拿大的自由黨、美國的共和黨、德國的社會民主黨和社會主義民主黨、英國的工黨等都把紅色作為象征顏色。中國共產黨被稱為“紅黨”或“赤黨”,其領導下的軍隊稱之為“紅軍”或“赤軍”,革命根據地稱為“紅區”,政權稱為“紅色政權”。在紅色區域裏出現過的新生事物常常加以“紅色”二字,如紅色中華、紅色歌謠、紅色戲劇、紅色舞蹈、紅色醫院、紅色學校、紅色戲曲、紅色貨幣、紅色區劃、紅色紀念日、紅色郵票、紅色旗幟、紅色勳章、紅色標語、紅五星、紅色建築、紅五月、紅都、紅色中國等,這些名稱充滿了新的思想和感情,反映了蘇區人民新的革命生活。時過境遷,這些代表革命的紅色符號則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一個永久性曆史記憶。

在中國革命曆史上,紅色往往成為革命的象征,白色是反革命的象征。因此,紅白兩色成了革命與反革命的不同指稱,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政治派別,代表不同的政治理念。1925年12月1日,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指出:“現在世界上的局麵,是革命和反革命兩大勢力作最後鬥爭的局麵。這兩大勢力豎起了兩麵大旗:一麵是紅色的革命的大旗,第三國際高舉著,號召全世界一切被壓迫階級集合於其旗幟之下;一麵是白色的反革命的大旗,國際聯盟高舉著,號召全世界一切反革命分子集合於其旗幟之下。”《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頁。在國共鬥爭實踐中,中國共產黨把中國國民黨的統治區域稱為“白區”,稱國民軍為“白匪”,中國國民黨則把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區域稱為“紅區”,稱紅軍為“赤匪”。“在感情聯想朦朧模糊的區域裏,如果一個好的名字引起的聯想是相當下意識的,那麼,這個名字就有真正的政治價值。相反,政黨的反對者們力圖給它加上一個會引起反感的名字。” \[英\]格雷厄姆·沃拉斯著,朱曾文譯:《政治中的人性》,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55頁。毛澤東曾在七大作口頭政治報告中指出,對於共產黨名稱問題有很多爭議,“有人說我們黨要改改名稱才好,他們說我們的綱領很好,就是名稱不好”,毛澤東認為,“一切問題並不在乎名稱,你叫保守黨也好,什麼黨也好,他們還是叫你紅黨”。“我們黨的名稱還是不要改。我們的名稱,中國人民是喜歡的。”《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4、325頁。紅色與白色這兩種顏色則成為了革命與反革命的隱喻圖騰,而紅白的政治鬥爭,成了民主革命時期主要政治分界線。表現最為明顯的是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赤化”革命,許多革命根據地紛紛提出“赤化全國”的革命目標。川陝蘇區提出“赤化全川”、“赤化中國”、“赤化全球”的革命目標。徐向前在回憶他從廣州起義後轉戰到海豐縣的景象:“我們進抵海豐縣境後,見各村的牆壁上寫著許多打土豪、分田地的標語,處處紅旗招展,頗有革命氣勢。縣城的牆壁,都用紅土刷過,全城一片紅,真是‘赤化’了的天下。” 徐向前:《曆史的回顧》,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59頁。即使在戰略轉移時,紅軍在長征起初,在進行長征編隊時,將中央機關編成兩個縱隊,第一縱隊叫“紅星縱隊”,第二縱隊叫“紅章縱隊”,這是典型的赤化色彩。這種紅色符號的建構反映出當時的革命特色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