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紅 豆
宗 璞
作者簡介
宗璞,原名馮鍾璞。原籍河南省唐河縣,1928年生於北京。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係。曾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文藝報》、《世界文學》編輯部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等處工作,現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1948年起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南渡記》、《東藏記》(野葫蘆引第一、二卷),中短篇小說《三生石》、《紅豆》、《魯魯》、《我是誰》等,散文集《宗璞散文選集》、《鐵蕭人語》等。並有童話、短詩、譯作等多種,已編為《宗璞文集》。
總 序
在中國,“小說”一詞使用已久,最早見於《莊子》,《漢書·藝文誌》說是“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之所造也”。小說的雛形是神話傳說的簡略記錄,後來發展到《搜神記》一類誌怪小說和《世說新語》一類誌人小說,結構都很簡單。及至出現唐人傳奇,宋元話本,小說乃由粗具梗概變得枝繁葉茂起來。魯迅指出:“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就是說,小說創作的自覺意識直到這時方始建立,結果是:小說有了中篇的規模,題材有所拓展,最突出的是情節性大大加強,而語言也趨於通俗,更富於表現力。明初《三國演義》、《水滸傳》的製作,標誌著古典小說趨向成熟;隨著清代《紅樓夢》的出現,達致巔峰狀態。盛極而衰,緊接著,變革時代也就適時而至了。
宋元“說話”中有一類名為“小說”,指的是話本中的短篇故事,與我們現今使用的概念相去甚遠。我們說的“小說”,實際上是晚近的舶來品,可以說,是由歐洲的小說觀念再命名的。
在歐洲,小說發展的道路與我國大體相似,即由神話而傳奇而故事,由短篇而中篇而長篇。至十九世紀,長篇小說十分鼎盛,致使黑格爾斷言極限來臨。及世紀末,現代主義小說很快出現,傳統的主題和寫法被打破了。其實,十八世紀末以前,歐洲小說的體式已經相當完備,隻是小說之名(novel)遲至此時才正式流行起來罷了。
幾乎與此同時,有了中篇小說(novelette或novella)的名目。中篇小說是中型的敘事散文作品,一般而言,以篇幅的長短劃界,但因此也就有了相當的彈性,需要把所敘的事件的規模、時間長度、結構的複雜與完整的程度同時作為參照。綏拉菲摩維奇的中篇《鐵流》,論結構,可以算作長篇;莫泊桑的《俊友》本是中長篇,意大利作家莫拉維亞卻是把它當作注水的短篇來看的。
五四新文學運動把中國文學分為前後兩截。語言由文言改為白話,表麵上是語言層麵的變革,實質上是一場帶根本意義的文學觀念的革命。胡適寫《白話文學史》,所說的白話,仍是古典的白話,與五四時期語法相當歐化的白話很不相同。五四的小說,一、凸顯文學的主體性,自覺性,叛逆性,個性解放與人道主義成為小說的主旋律;二、題材和主題有所擴展,社會問題進入小說,“神聖勞工”及知識分子形象組成了新的人物畫廊。三、小說結構基本上是西式的,塊狀的,自由組合的,而非線性的、連環組接的傳統章回體。除了思想觀念,還有形式技法,都是現代的,麵向西方,學習西方,而有了東方式的創造。
現代小說仍以短篇先行,幾年後,中長篇相繼產生。1922年,魯迅的《阿Q正傳》正式發表。以中篇的篇幅容納了一個革命的時代,統攝了一個民族的靈魂,這確實是一個奇跡,尤其出現在新文學的發軔期。當時,鬱達夫、廬隱、廢名等都有中篇問世,但多流於粗淺。
直到三十年代,一批作家和作品掙脫自敘傳性質而向廣大的社會麵開拓,開始走向成熟。茅盾除了長篇《子夜》,又以中篇《林家鋪子》、《春蠶》反映中國社會的變動。鄉土題材聚集了眾多作家,蕭紅、沈從文、王魯彥、吳組緗、沙汀,還有廢名,都有相當數量的作品。其中《生死場》和《邊城》,或淒厲,或幽婉,更富於鮮明的藝術特色。左翼作家蔣光慈、葉紫、丁玲,均著有反映革命鬥爭的中篇,對於充斥著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而且往往有著“大團圓”結局的傳統小說來說,本身也不失為一種革命。其中,蔣光慈較早揭示革命與人性的衝突,並因此遭到內部批判,作為文學史上的一個典型案例,是很可注意的。柔石的《二月》,寫大時代裏的邊緣人,有所批判,有所省思,也有所顧惜,是另一種筆墨。丁玲從《莎菲女士的日記》到《水》,從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宿命般地顯示了中國現代作家群體角色的演變過程。上海一批作家,如施蟄存、劉呐鷗、穆時英等,不重現實而重審美,重感覺、重印象、重情調,以中產階級趣味烹製都市文學。在此期間,巴金、老舍、張天翼都是有影響的小說家,且都有中篇製作。巴金後來寫的《憩園》,一種挽歌調子,似乎與他早年激越的文字頗異樣。
四十年代的延安文學是一種新型文學,但是實質上,在“為政治服務”和“為工農兵所利用”的背後,卻混雜了不少傳統主義、民粹主義的因素,意識形態代替了個人思想,形式——所謂“民族形式”——比較單一。趙樹理小說《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在當時可以看作是一種具有方向性的作品。此間,丁玲的《在醫院中》和《我在霞村的時候》,對個人理想和女性主義作最後的堅持,可謂彌足珍貴。在“國統區”,包括抗戰時的“淪陷區”,張愛玲寫下《金鎖記》、《傾城之戀》,以第三隻眼看人世,著意經營現代傳奇。還有師陀,他的《落日光》、《果園城記》,在藝術上非常講究,很有特色。青年路翎異軍突起,寫作《饑餓的郭素娥》,從形象、情節到語言,則明顯地帶有一種野性,富含力的美。
1949年以後,小說家同其他作家和知識分子一樣,經曆了長達三十年的思想改造的過程;而創作,隸屬於這一過程而基本上成為被改造的產物。一些著名小說家停止了小說寫作,如進入領導層的茅盾、巴金;一批“國統區”作家對新政權心存疑懼而逃逸,如張愛玲;而沉默,如沈從文;而改變作風,如老舍。“解放區”作家一路高歌猛進,柳青的長篇《創業史》名重一時,還有趙樹理的《三裏灣》、《鍛煉鍛煉》等;然而到後來,也遭到了批判,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在這樣的語境中產生的小說,主題基本上是“寫中心”的,因此很難具備優秀的品質,中篇的數量也不大。
五十年代中期,出現了一批中短篇作品,主題有所開拓。其中,王蒙的《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是有代表性的。青年作者是嚴肅的,敏銳的,小說揭露官僚主義者的醜惡,閃耀著一個“少布”的理想主義的光芒。宗璞的《紅豆》,忠實於對校園知識分子愛情生活的描寫,無意中涉入禁區。但是,這些頗有“離經叛道”傾向的思想和作品,很快銷聲匿跡。像路翎、丁玲這些出色的小說家,在“肅反”及“反右”鬥爭中,先後遭到整肅,給中國文學帶來很大的傷害。
至七十年代末,一場浩劫過後,社會思想包括文學思想活躍一時,一批作家解除了荊冠,恢複了寫作的權利;另一批青年流放者從農村歸來,正式練習筆耕,小說家隊伍於是迅速壯大。這時,西方大批思想文化讀物及文學經典,包括現代小說被介紹進來,大型文學刊物紛紛創刊,這就給中篇小說的繁榮準備了溫床。
繼“重放的鮮花”之後,一批帶有創傷記憶的作品問世,其中有《天雲山傳奇》、《犯人李銅鍾的故事》、《大牆下的紅玉蘭》、《綠化樹》、《一個冬天的童話》、《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等。敘述知青生活的小說不斷湧現,形成了一個小小的浪潮。其中大多數把上山下鄉運動當成一場人生劫難來描寫,像張承誌的《北方的河》、《黑駿馬》這樣作積極的浪漫主義的回顧,表達對土地和人民的靈魂的皈依者為數極少。王小波屬於明顯的異類,他的《黃金時代》表現“文革”的禁錮與荒誕,想象大膽、奇特,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獨創性。至於阿城的《棋王》,體現一種道教傳統文化的逍遙心態,恐怕是唯一的。很快地,小說開始向現實生活掘進,一類著重於生存困境的揭示,如描寫技術知識分子的《人到中年》,描寫農村青年男女的《人生》;一類傾力表現中國麵臨的社會變遷,包括農村的責任承包,城市的企業改製,等等。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和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可以作為代表。此間,一批描寫民俗,表現人性的作品出現了,如汪曾祺的《受戒》、《大淖紀事》,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等,另外還有一些無法歸類的小說。
比起前三十年,這個時期中篇小說的數量陡增,題材變得更加豐富多樣,然而在主題的發掘方麵,多滿足於形象地複製意識形態結論,整體風格“溫柔敦厚”,缺乏作家個人判斷的獨立性和社會批判的深刻性。關於改革,未及完全跳出長期以來形成的“歌頌”與“暴露”二元對立模式,對現實中的黑暗麵、矛盾與衝突的複雜性缺少充分的揭示,主觀意識往往與現存秩序相妥協。即便如此,喧嘩一時的中篇小說,仍然顯示出為五十年代以來所未有的突破性成就。
及至八十年代中期,小說界的風氣很快偏移了被稱作“思想解放運動”時期所確立的關於人的曆史命運的悲劇主題,出現了一種形式主義的傾向。在此期間,有兩大創作現象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尋根文學”,即從現實生活中尋找人類學、文化學的源頭。從表麵上看,“尋根”是現實問題的深化,實際上大多數作品都脫離了現實政治,否棄了對現存體製的實質性追詢,公式化、符碼化。王安憶的中篇《小鮑莊》,在國民性的探尋中依然保持了生活的飽滿的汁液,是這一路文學中少有的佳作。還有一個現象是“先鋒小說”,旨在形式上做實驗,內容相對單薄,有不少西方現代主義的贗品。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個別小說活躍著新的思想元素,如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徐星的《無主題變奏》;但是大體上,這些實驗小說頗類三十年代的“海派”,作品不求大,不求深,但求領異標新,多少豐富了中國小說的敘事形式。
九十年代小說整體乏善可陳。當此艱難時世,有人倡言“新寫實主義”,“躲避崇高”,“分享艱難”。應運而生的這一類小說,可以說是正統文學的代表,政治力求正確,藝術追摹宏大;個別作家貌似解構正統,如王朔,實質上是一種“別裁”,一種補充。由於有著各種權力資源的支持,潛在勢力是雄厚的。但這時,一種相反的文學趨勢也起來了,就是所謂的“個人化敘事”。敘事的個人性,在這裏竟成了反社會的一個遁辭;正如有人標榜“女性主義寫作”,卻置換了這個源自西方用語中的自由、平等這樣帶政治學、社會學的內容,而從事純個人題材的寫作,瑣碎、淫靡、空洞,甚至充滿色情描寫。此時,又有所謂“新生代”群體順次登場,批評家為之鼓吹,出版界推波助瀾,呈崛起之勢。其實這批青少年作者普遍缺乏社會生活方麵的體驗,也缺乏文學訓練,浮囂有餘而堅實不足。
新世紀以來,又有人提出“底層文學”的口號。倘若能夠正視現實,關注底層,對於有著幾千年“瞞和騙”傳統的中國文學來說,應當說是一種根本的轉變。但是,以我們的作家目前的素質和狀態,要高張並堅持一種現實主義的文學精神,並非輕而易舉的事。一些被稱為“大腕”的人物繼續編造冗長的故事,即使抓住“苦難”作題材,也是隨意編織材料,違背生活邏輯;而且在主體方麵,也缺乏起碼的誠愛與同情。作品的“酷”,不僅僅在於技術上的冷處理。具有一定的底層生活經驗的作者,作品大多顯得粗糙,因此在總體上比起八十年代,中篇小說創作不見得有長足的進步。較為優秀的作品,有尤鳳偉的《小燈》和林白的《回廊之椅》,兩者對土改曆史都有顛覆性的敘述;描寫礦工生活的,有遲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反映農村題材的,有劉慶邦的《到城裏去》,胡學文的《命案高懸》,以及徐則臣寫農民工的“北漂”係列小說。此外,像薛憶溈的《通往天堂的最後一段路程》,鍾晶晶的《第三個人》,則以其哲理性和詩性,在眾多以故事性見長的小說中顯出一種罕有的雜色來。
近百年間,中篇小說從題材、主題、體式、技巧等各個方麵,不斷地有所開拓,有所發展。但是,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現象是,最早出現在現代小說史上的《阿Q正傳》,至今仍然是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比起二三十年代的小說來,當代小說雖然在敘述故事和刻畫人物等手段方麵,相對顯得嫻熟,但是藝術個性並不突出。首先,表現在文學語言本身,就缺少個人筆調;在現實生活中,長期的集體主義教育,使個人性受到遏製,或許是根本的原因。同時,語言也缺少優雅的氣質,缺少精致,缺少韻味,這同長期推廣“工農兵文藝”,以文學為政治宣傳的工具不無關係;擴而言之,同漢語語境遭到破壞,同整個社會語言的粗鄙化有關。在形式上,中國小說滿足於講故事,講究“好看”,缺乏西方小說的那種精神性,缺乏思想深度。
中篇小說的繁榮,從根本上說,有賴於一個民族的文化和文學的繁榮。道路是漫長的,但因此,前景也未嚐不可能說是開闊的。單就現代小說發展來說,從五四到現在也不過一百年的曆史,具有經典性價值的作品極少,而真正堪稱優秀的作品也不會很多。在此,我們編選了這套《中篇小說金庫》,旨在集中這類具有較高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的作品,以利於流播;反過來,也可以充作進一步滋養小說創作的一份泥土和養料。需要說明的是:其中有個別作品,編者並不認為屬於最優秀的部分,但是不可否認,它們自問世之後在文學界和讀書界中造成的影響,從文學社會學的意義上考慮,這也未嚐不可以算作是一種“含金量”,因此一並予以收入。
《金庫》分輯陸續出版,希望得到作家、批評家、文學史家及廣大讀者的大力推薦,以確保它作為中國現代小說的一個文本係統的完整性。
編選說明
一、《中篇小說金庫》,以小說文本為主體,版本或按初次發表,或以作者後來認定為準,不作一致要求。必要時,個別版本有所說明。
二、小說以單一中篇為主,或同時收入題材或主題相近的其他中短篇,旨在加強讀者對作家的主要的中篇小說,或某一方麵的創作思想的了解。
三、除小說文本外,附錄作者回憶錄、自述或訪談,以及相關的傳記材料及重要評論。個別作品的評論具有爭鳴性質,意在反映小說的社會影響的實況,也可供作文學史研究之需。
四、附錄作者簡曆、年表。
五、附錄作者照片及手稿,部分為編者所收集,部分為作家及家屬首次提供。
目錄
紅豆宗 璞/ 001
四季流光宗 璞/ 036
心祭 宗 璞/ 091
魯魯 宗 璞/ 106
蝸居 宗 璞/ 122
米家山水宗 璞/ 133
哭小弟宗 璞/ 149
霞落燕園宗 璞/ 156
花朝節的紀念宗 璞/ 163
三鬆堂斷憶宗 璞/ 171
對《梁漱溟問答錄》中一段記述的訂正宗 璞/ 178
答《中學生閱讀》編輯部問宗 璞/ 183
《紅豆》憶談宗 璞/ 185
小說和我宗 璞/ 188
宗璞優雅風格論何西來/ 193
宗璞創作年表 207
天氣陰沉沉的,雪花成團地飛舞著。本來是荒涼的冬天的世界,鋪滿了潔白柔軟的雪,仿佛顯得豐富了,溫暖了。江玫手裏提著一隻小箱子,在×大學的校園中一條彎曲的小道上走著。路旁的假山,還在老地方。紫藤蘿架也還是若隱若現的躲在假山背後。還有那被同學戲稱為阿木林的楓樹林子,這時每株樹上都積滿了白雪,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了。雪花迎麵撲來,江玫覺得又清爽又輕快。她想起六年以前,自己走著這條路,離開學校,走上革命的工作崗位時的情景,她那薄薄的嘴唇邊,浮出一個微笑。腳下不覺愈走愈快,那以前住過四年的西樓,也愈走愈近了。
江玫走進了西樓的大門,放下了手中的箱子,把頭上紫紅色的圍巾解下來,抖著上麵的雪花。樓裏一點聲音也沒有,靜悄悄的。江玫知道這樓已做了單身女教職員宿舍,比從前是學生宿舍時,自然不同。隻見那間門房,從前是工友老趙住的地方,門前掛著一個牌子,寫著“傳達室”三個字。
“有人麼?”江玫環顧著這熟悉的建築,還是那寬大的樓梯,還是那陰暗的甬道,吊著一盞大燈。隻是牆邊布告牌上貼著“今晚團員大會”的布告,又是工會基層選舉的通知,用紅紙寫著,顯得喜氣洋洋的。
“誰呀?”一個蒼老的聲音從傳達室裏發出來。傳達室門開了,一個穿著幹部服的整潔的老頭兒,站在門口。
“老趙!”江玫叫了一聲,又高興又驚奇,跑過去一把抱住了他。“你還在這兒!”
“是江玫!”老趙幾乎不相信自己昏花的老眼,揉了揉眼睛,仔細看著江玫。“是江玫!打前兒個總務處就通知我,說黨委會新來了個幹部,叫給預備一間房,還說這幹部還是咱們學校的學生呢,我可再也沒想到是你!你離開學校六年啦,可一點沒變樣,真怪,現時的年輕人,怎麼再也長不老哇!走!領你上你屋裏去,可真湊巧,那就是你當學生時住的那間房!”
老趙絮絮叨叨領著江玫上樓。江玫撫著樓梯欄杆,好像又接觸到了六年以前的大學生生活。
這間房間還是老樣子,隻是少了一張床,有了些別的家具。窗外可以看到阿木林,還有阿木林後麵的小湖,在那裏,夏天時,是要長滿荷花的。江玫四麵看著,眼光落到牆上嵌著的一個耶穌苦像上。那十字架的顏色,顯然深了許多。
好像是有一個看不見的拳頭,重重地打了江玫一下。江玫覺得一陣頭昏,問老趙:“這個東西怎麼還在這兒?”
“本來說要取下來,破除迷信,好些房間都取下來了。後來又說是藝術品讓留著,有幾間屋子就留下了。”
“為什麼要留下?為什麼要留下這一間的?”江玫怔怔地看著那十字架,一歪身坐在還沒有鋪好的床上。
“那也是湊巧唄!”老趙把桌上的一塊破抹布撿在手裏。“這屋子我都給收拾好啦,你歸置歸置,休息休息。我給你張羅點開水去。”
老趙走了。江玫站起身來,伸手想去摸那十字架,卻又像怕觸到使人疼痛的傷口似的,伸出手又縮回手,怔了一會兒,後來才用力一撳耶穌的右手,那十字架好像一扇門一樣打開了。牆上露出一個小洞。江玫踮起腳尖往裏看,原來被冷風吹得緋紅的臉色刷地一下變得慘白。她低聲自語:“還在!”遂用兩個手指,夾出了一個小小的有象牙托子的黑絲絨盒子。
江玫坐在床邊,用發顫的手揭開了盒蓋。盒中露出來血點兒似的兩粒紅豆,鑲在一個銀絲編成的指環上,沒有耀眼的光芒,但是色澤十分勻淨而且鮮亮。時間沒有給它們留下一點痕跡——
江玫知道這裏麵有多少歡樂和悲哀。她拿起這兩粒紅豆,往事像一層煙霧從心上升起,淚水遮住了眼睛——
那已經是八年以前的事了。那時江玫剛二十歲,上大學二年級。那正是1948年,那動蕩的翻天覆地的一年,那激動,興奮,流了不少眼淚,決定了人生的道路的一年。
在這一年以前,江玫的生活像是山岩間平靜的小溪流,一年到頭潺潺地流著,從來也沒有波浪。她生長於小康之家,父親做過大學教授,後來做了幾年官。在江玫五歲時,有一天,他到辦公室去,就再沒有回來過。江玫隻記得自己被送到舅母家去住了一個月,回家時,看見母親如畫的臉龐消瘦了,眼睛顯得驚人的大,看去至少老了十年。據說父親是患了急性腸炎去世了。以後,江玫上了小學上中學,上了中學上大學。在中學時,有一些密友常常整夜嘰嘰喳喳地談著知心話。上大學後,因為大家都是上課來,下課走,不參加什麼活動的人簡直連同班同學也不認識,隻認識自己的同屋。江玫白天上課彈琴,晚上坐圖書館看參考書,禮拜六就回家。母親從擺著夾竹桃的台階上走下來迎接她,生活就像那粉紅色的夾竹桃一樣與世隔絕。
1948年春天,新年剛過去,新的學期開始了。那也是這樣一個下雪天,濃密的雪花安安靜靜地下著。江玫從練琴室裏走出來,哼著剛彈過的調子。那雪花使她感到非常新鮮,她那年輕的心充滿了歡快。她走在兩排粉妝玉琢的短鬆牆之間,簡直想去彈動那雪白的樹枝,讓整個世界都跳起舞來。她伸出了右手,自己馬上覺得不好意思,連忙縮了回來,掠了掠鬢發,按了按母親從箱子底下找出來的一個舊式發夾,發夾是黑白兩色發亮的小珠串成的,還托著兩粒紅豆,她的新同屋蕭素說好看,硬給她戴在頭上的。
在這寂靜的道路上,一個青年人正急速地向練琴室走來。他身材修長,穿著灰綢長袍,罩著藍布長衫,半低著頭,眼睛看著自己前麵三尺的地方,世界對於他,仿佛並不存在。也許是江玫身上活潑的氣氛,臉上鮮亮的顏色攪亂了他,他抬起頭來看了她一眼。江玫看見他有著一張清秀的象牙色的臉,輪廓分明,長長的眼睛,有一種迷惘的做夢的神氣。江玫想,這人雖然抬起頭來,但是一定並沒有看見我。不知為什麼,這個念頭,使她覺得很遺憾。
晚上,江玫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許多片斷在她腦中閃過。她想著母親,那和她相依為命的老母親,這一生歡樂是多麼少。好像有什麼隱秘的悲哀在過早地染白她那一頭豐盛的頭發。她非常嫌惡那些做官的和有錢的人,江玫也從她那裏承襲了一種清高的氣息。那與世隔絕的清高,江玫想想,忽然好笑了起來。
江玫自己知道,覺得那種清高好笑是因為想到蕭素的緣故。蕭素是江玫這一學期的新同屋。同屋不久,可是兩人已經成為很要好的朋友。蕭素說江玫像是從另一個世界來的,清高這個詞兒也是蕭素說的,她還說:“當然,這也有好處也沒有好處。”這些,江玫並不完全了解。隻不知為什麼,亂七八糟的一些片斷都在腦海中浮現出來。
這屋子多麼空!蕭素還不回來。江玫很想看見她那白中透紅的胖胖的麵孔,她總是給人安慰、知識和力量。學物理的人總是聰明的,而且她已經四年級了,江玫想。但是在蕭素身上,好像還不隻是學物理和上到大學四年級,她還有著更豐富的東西,江玫還想不出是什麼。
正亂想著,蕭素推門進來了。
“哦!小鳥兒!還沒有睡!”小鳥兒是蕭素給江玫起的綽號。
“睡不著。真希望你快點回來。”
“為什麼睡不著?”蕭素帶回來一個大蘿卜,切了一片給江玫。
“等著吃蘿卜,——還等著你給講點什麼。”江玫望著蕭素坦白率真的臉,又想起了母親。上禮拜她帶蕭素回家去,母親真喜歡蕭素,要江玫多聽蕭姐姐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