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棺屋(1 / 3)

第十二章 棺屋

南院隻有三間廈屋,空曠得很,平日少有人到。緊靠南垣牆的三棵響葉楊,樹幹煞白,筆立於地,樹冠浮於半空,可能由於高的緣故,那烏綠閃亮的葉子,不論什麼時候都在搖動,發出嘩嘩一片淒切而神秘的聲響。孩子們把這叫做鬼拍掌。

大屋前前,總有幾隻喜鵲和一群無所事事的麻雀兒。每當我和二伯的養女香月走過來,它們也隻是歪起脖子,睨著晶的圓眼瞧瞧,最多輕輕扇動幾下翅膀,朝一旁跳跳,全然不懼。地上常有一把小米或饃花,可見它們在這裏是受款待的。

大屋不時傳出咣咣的錘聲。正應門支一口白木大棺,棺壁上雕出許多精細的花紋和可以演繹成故事的圖案。

這口白木大棺是一位老木匠給祖母做的木。

祖母關心陰間勝於陽間,希求在無盡期的冥冥之中,仍然安享榮華富貴,對幾等於寢床的壽木,特別講究;講舒適,講排場,講堅固。祖母曾請木匠做過一口壽木,是很用了些袁大頭 的,但祖母躺進去試試,頓感窄狹得慌,就廢置了。在洛陽當洋黨生的大哥,對祖母這種作派不以為然,根據他學得的一點科學道理,竟然在祖母麵前說,再主貴的人,死後也是抷抔泥土,裝在金棺、銀棺裏,了不能不朽。這話祖母聽了很不受用,狠心將她最疼愛的長孫,打得頰染指痕。自此,沒人敢在壽木問題上,同祖母稍有頡頏,連父親都不敢。

壽木關乎永生,祖母講究點無可非議,何況孔尼老先生於兩千多年前就主張厚葬呢。祖母沒讀過《論語》,卻能恪遵聖人之道。說起這壽木,首先木材就得講究,要七寸厚的柏木板,還不得過水;這些厚板從嵩縣老山裏片外運,不經水路走旱路,二十多條漢子折騰了兩個多月才運回來。由於上次的教訓,工匠更得講究,於是祖母請來了最有名的木匠雕花郭。

郭木匠是位細作木工,雕花能手,本不作棺材。無奈他老伴過世時,需要一口棺材,他老伴是個剪紙巧手,一張紙在她的剪刀下,三轉兩剪,眨眼就是一幅紙花。四十年前,正月十五出會 ,他看著燈籠上的紙花發呆,她瞧著神案上的雕花出神,一對青年男女,被藝術感染,靈犀相通,就在雪前燈下,演了一幕暗訂終身的喜劇。婚後幾十載,兩人感情甚篤。前年,老伴不幸害了噎食病,郭木匠急於找一口上好的棺材,經人說合,將祖母那口廢置的棺材抬了去。老伴入殮,郭木匠停棺七七四十九天,整日又鑿又刻,把老伴剪的那些“遊魚戲荷”、“雙鵲鬧春”、“蟠桃大會”、“八仙過海”等等紙花圖案,活生生地雕在棺壁上,一時被鄉人傳為佳話。祖母聽說此事,說了句“這死老婆子倒有後福”,臉色淒淒,頗受感動,但棺材錢還是得要的。不能說價錢不公道,隻有原價的十分之二三。可二三百塊甸甸的袁大頭,對拜在魯班門下,而不拜在盜蹠門下的郭木匠來說,仍是一個過巨的數目。祖母不念經,卻吃素,有時也發慈悲。不是近親是遠鄰,她不忍郭木匠先臨失妻之痛。再受負債之苦,慈悲為懷,後宣告,棺材施舍,不再計錢,唯一的條件是郭木匠到我家來,給她老人家作口壽木,雕花要雕得更熱鬧些。祖母怕冷清,到陰間也得有作陪的。

郭木匠是個慈眉眼的胖老頭,樂樂和和,特別愛孩子。我和香月喜歡到棺屋去玩。每次老木匠都給我們各刻一件玩藝。他的手真神,一塊木頭在他手中三轉兩轉,一隻大公雞、一個偷桃猴子就活龍活現地蹦了出來。漸漸,我那裝寶貝的抽屜就被這些木雕填滿了。大戶人家做棺材有個講究:要慢。慢才能細。沒有人給郭木匠規定“定額”,祖母也不想急用這口棺材,所以郭木匠在棺屋裏倒也自由自在,有的是閑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