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屆初中曆史總複習要點《中國曆史》七(上)
班級 姓名 號數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1、采用要點記憶本課主要內容
元謀人,170萬年,已知最早;北京人,70萬年,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3萬年,人工取火,血緣關係。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1、通過“幹欄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的對比,結合自然環境談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幹欄式,既通風又防潮;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冬暖夏涼。
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居住的自然環境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地勢低窪,氣候溫熱潮濕;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氣候寒冷幹燥。建造這樣的房屋才能適應自然環境,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
啟示: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具體的實際出發,要因地製宜。
第3課 華夏之祖
1、“傳說”與”史實“的區別
傳說與史實,古人無區別,近代隨著考古學的興起而出現了區別。考古資料證實者為“史實”,考古資料未證實者為“傳說”。
2、怎樣理解“中華開國五千年”?
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早在四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就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它標誌著人類曆史擺脫了野蠻蒙昧時代,進入了文明進步的新時代。故“中華開國五千年”。
3、中國人為什麼稱自己是“炎黃子孫”?
炎帝和黃帝是距今四五千年前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為爭奪中原地區,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展開了大戰,後來,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走向了聯合,占據了中原地區並不斷發展,形成後來的華夏族(漢族的前身),炎帝和黃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這就是中國人稱自己為“炎黃子孫”的由來。
第4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1、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的建立標誌著我國曆史跨入文明時代。
2、禹死後,啟繼承父位,“禪讓製”被“世襲製”取代,中國開始了“家天下”的曆史,世襲製是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實行的一種權力繼承製度,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才被廢止。
3、西周為什麼要實行分封製?分封製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其作用如何?
詳見《中考複習指南》P13《複習導航》2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1、知道鐵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促進了春秋、戰國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從而促進了社會製度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2、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都江堰的興建有何重大作用?這一水利工程所發揮的作用給了你什麼啟示?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這一水利工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作用: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啟示:要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因地製宜,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要注意保護環境;要有創新精神等。
原因:① 防洪、灌溉並舉,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② 工程的修建重在疏導,維護了生態平衡,保護了自然環境;③ 具有科學性,代表了當時世界先進的水利工程水平;④ 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勇敢,是人類征服自然、協調與自然關係的成功典範。
3、戰國時期各國進行變法出於什麼目的?曆史上的變法有成功,也有失敗,有的變法者還付出了生命,如商鞅變法遭到守舊群臣的反對,阻力很大,最終獻出生命。請談談你對上述問題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