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南重鎮木瀆,臨太湖而居東,距蘇州城十裏上下,風景秀麗,人才輩出。
相傳春秋時,吳王悅西施之美,於靈岩山造館娃宮,又於紫石山築姑蘇台。工程浩大,積木塞瀆,三年始成,木瀆由此得名。
鎮西有一豪宅,宅主姓李,年方五十有五。在朝中做過翰林院編修,人稱李翰林。因為其剛直不阿,得罪權勢,遂告老還鄉,今已有五年了。
李翰林四十得子,其妻王氏難產而死。
王氏懷胎之時,李翰林就給孩子起好了名字,如果是女孩就叫李出芸,是男孩就叫李出群。王氏覺得出群雖好,用的人不會太少,建議改成青衫。“江州司馬青衫濕”,青衫二字既有詩意,又不隨俗,正合李翰林的心意。
李青衫今年一十五歲,眉清目秀,玉樹臨風。因其生性好動,又天生印堂有一道深痕,漸自成溝,恰如利劍懸之,所以同伴們戲稱他為印堂劍。
據說他剛生下來時,萬裏晴空忽起滾雷,然後一道佛光直擊其額頭,他印堂正中便有了這道痕。
李青衫也喜歡這個外號,時不時的以大俠自居,時常帶著仆人們四處招惹是非。
李翰林飽讀詩書,而且功成名就,自然是希望兒子也像他一樣將來能夠平步青雲,報效國家。
這一不合自己的心意,直氣得李翰林打還心疼,罵不解氣,最後一狠心將他鎖在書房,逼其看書。一關就是三五日,甚至更久。
這一日近午,風輕雲淡,竹影篩窗。
李青衫正閑極無聊,坐在椅子上,頭枕著椅背,二郎腿高疊在桌子上,臉上蓋著書,心裏想著外邊,口中還不停地絮叨著:“先去五賭坊擲骰子,我買大,哈,六六六,果真是大,全吞;哇,這麼多錢,做什麼去呢?對了,先去玉珍樓飽餐一頓,然後去紅袖樓偷聽紅袖姐彈唱,嗯,好是愜意呀。”
想著想著,他猛然把書重重地往桌上一摔:“唉,可惜想的雖好,都是空想,心在天山,身老滄州,也不知道爹爹什麼時候放我出去。”
李青衫正嘀咕著,忽聽得門外的書童李由幹咳了兩聲,便知道是爹爹來了,忙正襟危坐,手端書本,振振有詞地念了起來:“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者,終不解矣。……”
李翰林在門外聽了一會兒,心頭暗喜,遂令書童打開門鎖,推門而進,喊了一聲:“衫兒。”
李青衫忙起轉身恭敬地站在一邊:“爹爹早,爹爹請上坐。”
李翰林嗯了一聲坐定:“早什麼早,這都午時了。衫兒,在讀誰的文章呀?”
李青衫答道:“是唐宋八大家韓愈的《師說》。”
李翰林點了點頭:“這幾日可有收獲?”
李青衫道:“請爹爹考證。”
李翰林微微一笑,看著這個肅立麵前的兒子,覺得十分滿意:“嗯,你就說說《師說》這篇文章的精髓吧。”
李青衫便道:“這篇文章是韓愈針對當時恥學於師的不良風氣有感而發的,闡明了師的作用和從師的重要性,規勸人們不要不好意思求知,要不恥下問才是。”
李翰林點頭:“墨兒,你說得很對,你認為這篇文章中最重要的是哪兩句?”
李青衫想了想:“全篇一氣嗬成,一字一句都恰到好處,都是主題,幾乎沒有不重要的句子,但如果從廣泛學習的角度上講,‘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兩句就是在今天看來也頗有借鑒之處,算是全篇的精髓了。”
李翰林手撚胡須,哈哈大笑:“好,說得好!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衫兒,你要記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李青衫見爹爹高興,便有了希望,心裏樂開了花:“爹爹請放心,孩兒記下了。”又向站在另一側的書童李由一遞眼色。
李由和他從小一起長大,自然領會他的意思,忙對李翰林誇道:“老爺,少爺他是本鎮的第一秀才,等到再考中了舉人,咱門庭就更榮光了。”
李翰林笑道:“有什麼榮光的?等他做了朝中大員才榮光呢。”
李由忙附和:“是,是,少爺他一定能做到老爺那麼大的官。”
李青衫見這李由不但幫不上忙,還幫了倒忙,還不如自己去說呢,便暗地裏瞪了他一眼,又把頭轉向李翰林:“爹爹,衫兒已經關了好幾天,就不要再鎖著我了。”
李翰林笑道:“鎖是不鎖了,但你不要再給我闖禍,更不要荒了學業,否則絕不輕饒。”
李青衫大喜:“孩兒知道了,爹爹,我出去啦!”便拉著李由飛一般跑出府門。
李翰林望著兒子消失的門口,不由得嗬嗬笑出了聲,並喃喃自語起來:“孩他娘,你泉下有知,衫兒還不算令我們太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