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青春散場 後記(1 / 1)

第五篇 青春散場 後記

文稿完成後的第四年,終於得以發行示眾了。要感謝花城出版社提供這個平台,以及歐陽蘅編輯、李珊珊編輯的指導與協助,也要感謝為我提供幫助的哥哥姐姐妹妹(沒有弟弟),諸如李玥、宋剛、杜薇、吳維等。

如今回顧那些文字,似乎是在看另一個人的故事一樣。這段時間,我眼中經常閃過“青春”這兩個字眼,但是我已經完全不再沉浸青春流逝的憂傷中了,絲毫不上頭。目前,這段與青春沾染的日子隻是我的工作需要。記得剛畢業那會,由於沉浸過去,每周會重回校園三四趟,甚至有些病態。通常是下班以後坐公車直達22路終點站,吃完晚飯溜達一圈,再折返回住處。彼情彼景,猶如分手離別一般,睹物思情,惆悵無限。而如今,雖說也會間歇性出現,往往隻是匆匆而過,已非流連忘返。

如今回顧那些文字,略顯做作與矯情。彼時,離別愁緒高漲,騷情傷情萬丈,飽滿情愫急需釋放,那些文字作為四年前情濃意盛的產物,隻代表特定場景的姿態。經曆了四年,對比下現在的心態,覺得很多事情已遠非如此,淡然了許多。韓寒十餘年後自評處女座《三重門》,聲稱那是一本很裝逼的書。個人理解,這是一個很合理的自我埋汰過程,歲月變遷,一切在變,人在成長,很容易悄然藐視自己的從前。人近而立之年,我已不是一個初出校園剛入職場的青澀青年,也明顯察覺得到時間給我的三觀與文風帶來的改變。

或許,每個人都有相似的大學時光。而我覺得自己曾經的大學時代也著實一般,我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凡夫俗子,基本沒有閃光點。隻是目前,我倒是發現了一個亮點,那個亮點就是我把那些很普通的黯然無光的生活用文字的形式展現了出來,即便隻是些芝麻綠豆的破事兒。

其實這本書,得益於博客。倘若不憑借博客上對生活的間歇性記載,我很難有足夠的記憶力去追溯五年。記得數年前,博客猶如當下的微博一樣躥紅,我的博客鏈接裏,羅列了成排的寫手。然而,日複一日,那些主兒都忙活著日子去了,鏈接的背後大部分都成了僵屍,能保持活力的基本沒幾個。而我,作為一個業餘寫手,博客已經保持更新了七年。有一句話說,隻要你把一個習慣堅持三年以上,那就是一件有成就的事情。現在我正在做著一件讓我成就感油然而生的事情,我必然會堅持下去。

作為處女作,這本書的意義不言自明,算是在文字道路上的一個轉折點。我會以此為起點,在這條道上撒歡前奔。第二本即將完成的書稿,以半自傳體的形式講述了中學時代,初擬名《青春是一劑毒藥》,會盡快與大家謀麵。另外,我已經在著手寫一本與台灣相關的書,以一個第二屆赴台陸生的視角,記錄我在台灣兩年的遊學經曆與感悟,這也算是紀念我在海峽對岸的第二春。

在年近三十的時候,選擇回歸校園,置身於青春臉龐圍砌的花簇之中,作為碩士研究生一員,讓我既欣喜又不安。不過我想,倘若思想和身體,至少有一樣要上路,那麼心理與生理,至少有一樣要年輕。重做學生,這算是我往年輕的路上邁進的重要一步。之前我覺得自己越來越老,如今我覺得自己越來越年輕,越來越能體會到年輕的心才更配得上蒼老的身。這個九月以後,我將重回二十二歲,與身邊的人同齡,活在一個最二的年紀裏。

最後,我想說,青春不死,隻要你擁有一顆年輕心。

2012年6月1日感謝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