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序一)(1 / 1)

似水流年(序一)

現在進入一個讀圖時代,我一直以為很難會有人能耐著性子讀完這樣一部非常個人化的書。然而,隻要沉下心多讀一些文字,在廣州炙熱的初夏,就會沉浸於《青春是一場春夢》的囈語中,心裏便放映著一些迷離的黑白片,讓人舍卷不能。

很多經曆,我們和作者相似。九十年代末來到廣州,在曾經質樸無華現在看來光怪陸離的社會裏,封閉在自我構築的建築師夢想中,自我放逐。廣州這座城市和作者筆下的那所學校,是所有故事發生的幕布,能卷起很多來自外省,在珠三角學習和生活的,小的中的老的青年的共同回憶。

很多故事,我們沒有作者細致。“青春起航”、“青春成長”、“青春張揚”、“青春怒放”和“青春散場”,諸多情節,如一幅幅認真摹寫的素描,工整而又立體。讓我們那些隻有炭筆刷刷兩下留下的青春記憶,有了可以尋跡的參照。兩相對比,就生動了許多。

我第一次見作者,是亞運前夕,在廣州大劇院工地上,他頭戴安全帽,夾著一卷圖紙,彼時,作為一名助理建築師,他駐場協調著工程中大大小小的事務。我第二次見作者,是前不久,在1930cafe-wine裏,他客串服務員,與客人談笑風生,彼時,作為一位咖啡館店主,他主理著這個洋溢民國風情的清吧的運營。寫文字的建築師,很少。成都有位劉家琨,曾經寫過小說,在成都的文學圈子裏很有名。我不知道作者是否會離開建築師的職業,又或者學劉家琨在文學的世界中浪跡一番,又回到工程。經曆無疑總是最吸引人的,沒有終點,沒有確定性,沒有一絲半點的計劃,抵抗著正統建築學教育留下的工程師痕跡,充實著作者的人生。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宋剛

建築師、教師

2012年5月於華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