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盧柳青:中華一絕——陰陽剪紙(1 / 1)

20.盧柳青:中華一絕——陰陽剪紙

盧柳青:中華一絕——陰陽剪紙

廣州自古是個大碼頭,奇事多,奇人也多。

39歲的盧柳青坐在我麵前,握著一把尋常的旅行剪,一張紅紙片在他手中轉瞬就化作一隻小蝦,小蝦體態生動自如,蝦須細過發絲,而地上竟無一點紙屑!再定睛一看,他剪出來的,不是一隻蝦,而是一陰一陽的兩隻。盧柳青說,他這種剪紙藝術,世界獨一無二,與其他的剪紙都不同,叫做陰陽剪,不用刻刀隻用剪,下剪不停不頓,一氣嗬成,完成的作品都是一陰一陽兩件。

更令人驚奇的是,盧柳青並不是一個江湖藝人,而是廣州一家大型外資企業的白領,他本人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橡膠機械專業!一個名牌大學出來的工程師,何以沉迷於剪紙這種鄉下老太太的玩意兒,且玩得如此出神入化?

這要從他的經曆說起。

盧柳青雖是廣東人,但因父親在水電部門工作的關係,小時候曾隨父母在浙江生活過一段時間。

那時他剛讀小學,下午放學後,常常跑到附近的集市上去看熱鬧。有一天,他被一個剪紙攤吸引住了。那是一個慈眉善目的老人,一張張紅紙片在老人的手中變成一隻隻鳥、一條條魚、一朵朵花,他看呆了,直到天色已黑才戀戀不舍地離開。這之後,隻要有空,他就跑到集市上去看老人剪紙。去得多了,他們漸漸熟悉起來。

“喜歡嗎?”有一天,老人指著手裏的剪紙這樣問他。

“喜歡。”

“想學嗎?”

“當然想!”盧柳青興奮地回答。

就這樣,盧柳青跟老人學起了剪紙。“也許這就是緣分,”盧柳青回憶道,“老人從不收徒弟的,而一般的孩子也根本沒有耐心和毅力堅持下來。要知道,學會剪條魚並不難,但要讓這條魚在剪刀下活起來,生動起來,有神韻,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後來,盧柳青了解到,老人名叫張旺達,是浙江人,但很早就在上海、安徽一帶走江湖,靠唱戲和剪紙謀生。老人沒有妻子兒女,將剪紙技藝傾囊相授。盧柳青和老人學習了4年時間,直到老人去世。那段時間正值“文革”時期,學校沒多少功課,父母覺得男孩子整天剪紙雖然不是什麼值得鼓勵的愛好,但這樣可以避免在外麵惹是生非,倒也不加幹涉。就這樣,盧柳青將全部業餘時間都用在練習剪紙上。

10年過去了,他終於能將一把小剪刀用得得心應手,讓花鳥蟲魚、山樹人物在自己的剪刀下動起來活起來,終於能夠將一張完整的紙剪成一陰一陽完全對稱吻合的兩部分。

1991年底,盧柳青參加了在廣州舉行的“中華百絕”博覽會,受到剪紙界的關注。也就是從那時起,他給自己的剪紙藝術命名為“陰陽剪紙”。他的師傅張旺達一生坎坷,悲苦淒涼,四處流浪,他的技藝也從來得不到尊敬和重視。他沒有留下這種獨特剪紙藝術的來曆和說明,是師承而來,還是自己獨創?這一切已經無從可考。

中國的剪紙藝術源遠流長。一般認為,剪紙始於漢代,到南北朝時期已相當精熟,繁盛於清朝中期以後。古老的剪紙多在鄉間,以剪刀鉸出為主,趣味渾樸天然,多出自農家婦女之手,而在盧柳青的剪紙中,我們分明看到了另一種取向,那就是一種中國畫意味的趣味,一種士人文人對於荒郊山野的情趣。是陰陽剪紙形成過程中有文人參與進來,還是陰陽剪紙本身不自覺地靠近了中國書畫?這一切也無從可考。

盧柳青說,他喜歡剪紙,但他不像他的師傅要靠剪紙吃飯,剪紙對於他純粹是業餘愛好。他擔心,這種來自民間的技藝恐怕要失傳了,因為現在連他的兒子也沒興趣跟他學這個。他覺得對不起師傅。

陰陽剪紙技法很複雜,剪花草有剪花草技法;剪百鳥有剪百鳥技法;剪動物有剪百獸技法。剪花朵、鳥羽又用另一種特別的剪法,剪刀剪下去又退出來,似斷非斷,但又前後關聯。這既不同於刻紙窗花的鋸齒紋、月牙紋,又不同於西方剪影中的黑體實心。

“我前後用了10年多的時間,才完全掌握了老師的剪紙技法,如果將來後繼無人,那就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