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吉米蕾:蜷縮著,擁抱這個世界(2 / 2)

20歲的時候,她的讀者漸漸地超出了家庭的範圍。

鄰居戈帕爾這樣回憶:“大概10年前,我們開始意識到她有特殊的天賦。她先是開始創作詩歌,接著成為了一份著名報紙的專欄作家,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她、欣賞她的才華和勇氣。”

吉米蕾迷上了尼泊爾文學,通過電視、報紙、雜誌,四處尋找信息。雖然從未進過學校,她卻通過努力開始研究和創作文學作品。在最近六七年裏,她出版了15本書,其中包括詩歌、散文、小說集,並多次得到國家級獎勵。2009年,她的詩集出版了英文版和德文版,她的影響已經跨越了國境。

現在,吉米蕾已是尼泊爾最成功的暢銷書作家之一,她也成為尼泊爾殘疾人自強不息的精神象征。

生命,是荊棘還是花朵?

在自傳《生命,是荊棘還是花朵?》裏,吉米蕾極為坦率地講述了自己殘缺的身體以及因此而來的種種困難,甚至講到自己如何麵對月經,而這在尼泊爾的傳統裏是極大的禁忌。

在書中,她把生命描述為充滿激情、勤奮和不屈的曆程。當她在石頭和牆上用腳書寫的時候,當她驚喜地得到第一張紙、第一支筆的時候,當她忐忑不安地找別人借書來看的時候……吉米蕾的努力從未停止,她走過的每一步都是向命運抗爭,她寫下的每一個字,都是帶著熱誠與疑惑,向世界追問。

她毫不隱瞞地描述了自己在父母那裏得到的忽視與拒絕,記錄了自己如何在幼小的年齡就不得不麵對和忍受的荒謬現實,寫下父母不經意的言行,曾經給一個無助的生命造成怎樣深重的傷害,從精神到肉體……以及,自己曾經有過的對死亡的渴望。

雖然身體殘缺,吉米蕾卻從不把自己當做一個需要靠憐憫和施舍度日的人。在尼泊爾政局動蕩的時候,她被冠以某黨派支持者的汙名,被剝奪了原本就屈指可數的政府津貼,盡管如此,她卻絕不因此改變自己的觀點。

在書中,我們讀到了她的渴望,一種成為家庭和社會中正常一分子的渴望。她把自己的作品比作自己的孩子,她渴望自己的孩子成功,一如她渴望自己成為能令媽媽驕傲的一個成功孩子。

吉米蕾希望人們平等地麵對身有殘疾的她,而不是把她當做神奇的雜耍;她希望人們通過她的文字了解她,而不是她用腳書寫的能力。不過,無論在何處,人們似乎總是無法把她、把她個人的生活與她的作品分開——因為這個先天的腦癱患兒,用自己的故事又一次證明了,人類不屈意誌的無限可能。

作家史鐵生說:“隻有人才把怎樣活著看得比活著本身更要緊﹐隻有人在頑固地追問並要求著生存的意義。”吉米蕾,盡管她的身體至今仍像拳頭般緊緊蜷縮著,卻沒有什麼能夠阻止她擁抱整個世界。

(本文與張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