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胸懷問題:廣東人的愛心(1 / 2)

十一、胸懷問題:廣東人的愛心

1剪報:例子俯拾即是

不妨引用幾段新聞剪報,用實例說話:

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後,佛山市救助管理站接納的第一位救助對象、14歲的四川籍少女小燕正式離站,與專程趕到佛山的四川民政部門工作人員一起踏上了歸途。

小燕因貪玩而流落廣東,並被騙到發廊從事色情活動,從發廊逃出後,8月1日早上被南海警方送到佛山市救助管理站。小燕還是未成年人,不能單獨回家鄉,救助站的工作人員經多方努力終於與她家鄉的民政部門取得了聯係,四川省民政廳和小燕家鄉的縣、鎮兩級民政部門接到電話後於8月18日下午派人前往佛山接小燕回家。

小燕將住進家鄉福利院

8月20日上午10時多,四川方麵的5位工作人員抵達佛山市救助站。

四川省政府駐廣州辦事處企業勞務處處長鄭強表示,非常感謝救助站對小燕的關懷和幫助。

小燕家鄉四川隆昌縣民政局的兩位工作人員表示,因為無法聯係到小燕的父母,而小燕的姑姑又表示無力承擔小燕的教養責任,因此隆昌縣民政局隻能安排小燕住到當地的社會福利院,並安排她入讀當地小學,教育經費和生活費用由民政部門承擔。他們還表示,隻要小燕願意讀書,可以供她上大學。

小燕說以後再也不離家了

小燕在救助站生活了20天,每天的娛樂就是到隔壁房間看電視。她與救助站的工作人員已經相當熟悉。小燕告訴記者,得知家鄉將有人來接她回去,她心情很激動,直到夜裏3時多才睡著。

記者發現,這20天來小燕的性格變得開朗了許多,臉上經常露出發自內心的笑容。因為她是偷偷跑到廣東來的,當記者問她以後還會不會從家裏跑出來時,她很堅決地搖頭說,再也不離開家了。她說,救助站的工作人員把她當親人一樣對待,回四川後她還會想念他們的。

昨天中午離開時,小燕把救助站發給她的一套衣服仔細疊好,並記下了救助站的地址。她說以後上學學會寫字後,一定要給這裏的好人寫信。

佛山救助站20天接納37人

據了解,佛山救助站從8月1日正式掛牌以來,一共接待了上門求助者39人,其中接納並提供暫時救助的37人,多數是希望提供回家路費的流落者。有些是自行離開的,有些是親人上門來接走的,最遠的一位受助者來自黑龍江,在救助站休息了幾天就自行離開了。目前救助站內還有3名受助者。

2結論:廣東人沒有見利忘義

兩千年來,中國這個國土麵積相當於這個星球上一個大洲的幅員遼闊的國家,南北兩地,民眾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存在著頗為微妙的差異,以中原為代表的北中國,長久以來持一種重農抑商、重義輕利的觀念;而以廣東為代表的南中國,因其海洋文化以及與外洋較早通商的地利,則持一種“重利、但不輕義”的務實的義利觀。

中國改革開放後,廣東人富裕了。

但廣東人並沒有“見利忘義”。

以一個省會而論,對1993年的華東大水災、對1995年的雲南地震、對支援新疆和田打井和西藏開發、對援助內地失學兒童的“1+1工程”……所捐的義款,廣東人在全國居於首位。

人們在看到廣東頗多“大款”的時候,似乎忽略了這樣的現實:捐助內地的,除了大企業、大私營業主之外,那些日常自己也是節衣縮食的普普通通的廣東百姓,他們慷慨解囊的行為,是怎樣的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