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1 / 2)

代序

我國的海岸通常以溫州為界,溫州以南為岩岸,以北為沙岸。然而人們鮮少注意到在蘇北瀕臨黃海的地方,還有一段漫長的,既非岩岸又非沙岸的灘塗。這片灘塗,在一個特殊年代的一個特殊人群中,流傳著一個古怪而又悲涼的名字——“蘇北利亞”。

蘇北利亞基本上是由大有農場、東直農場、新蕩農場、民生農場和潮河農場等五大勞改農場結合成的,涵蓋了從廢黃河口到灌河口的廣袤海塗。我在其中的東直勞改農場和大有勞改農場度過了相當長的歲月。在鄰近廢黃河邊上一個叫竹林的地方,勞改犯挖了一條稱為中山河的運河直通黃海。這條河成了蘇北利亞南向的一道屏障,犯人朝南方逃跑時常常淹死在自己挖過的這條河裏。在它下遊的南岸有一個叫頭罾的村莊,在那裏建了一座水閘。

中山河上遊北岸的大有舍是通往蘇北利亞的要衝。一九五七年十一月我由南京押往蘇北利亞時就是打這裏經過的。來勞改隊探監的犯人親屬也必由這裏進出。這是個非常貧窮的蘇北小鎮,鎮上隻有十字相交的兩條泥路和路旁稀稀拉拉的破敗茅屋,總體給人以一種淒慘莫名的感覺。然而在人煙稀少的蘇北灘塗,大有舍就算是方圓百裏最繁華的地方了,那裏的泥巴路在勞改分子心目中堪比上海市區繁華的南京路呢!

如果說蘇北灘塗還有所謂資源,那就是泥土和蘆葦了。這兩樣東西是當地農民建造住房的唯一材料。不過泥土的用途還不僅於此,我見過大多數農戶的家具也是用泥土製成的。堂屋當中的圓桌連同幾隻方凳全都死死地和腳下的泥地連在一起,因為這全是用泥土壘的。在一處屋角用土坯砌了兩道矮牆,圍成了一個四方形的空間,這便是這家人的糧倉,裏麵盛的是玉米粒子。說真的,這樣的一個家恐怕還比不上丹尼爾·笛福小說裏魯濱孫的那個棲身之所。

蘆葦可說是上天賜予當地農民的唯一禮物。在近海的無邊沼澤中密密麻麻地長滿了蘆葦,那頂著一頭蘆花的細高蘆柴稈兒隨著海風搖曳。每當深秋時節,人們帶著鐮刀和繩子,赤著腳踩進沼澤裏去收割蘆葦,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泥潭而險遭滅頂。我割過好幾次蘆葦,每次都帶著累累傷痕回來。

蘆葦基本上是農家的副業來源,蘆花用來編織茅窩子,冬天穿在腳上很暖和;也用來絮棉被,老百姓冬天蓋的就是這種蘆花被。記得當年兩個公安押著我在一間農民的茅房旅舍裏過了一宿,一床又短又窄的蘆花被害得我整個兒凍了一夜。我不知當地農民世世代代蓋著這樣的蘆花被是如何過冬的。葦稈除了用作建材以外,更常用於編製蘆席,蘆席是老百姓曬地瓜幹之類的常用之物;然而在勞改農場那裏,還有另外一個用途,就是裹犯人的死屍。

這是個有泥土而沒有樹木的奇怪地方。後來雖然種了些紫穗槐用來編籮筐,也種了少許蓖麻,但這隻是低矮的灌木而已。當你極目四望時,你的視線基本上不會受阻於任何障礙物,從理論上講你看到的將是遙不可及的一個圓。正因為沒有樹木,農民不可能有木製的家具,我曾經見到的唯一木製的東西是一副樹棍子和細麻繩製就的擔架。擔架是送病人去鎮上的醫院看病用的,因此是農家最珍貴的東西。

玉米是農民的主糧。他們吃的是一種稱之為玉米采子的東西,實際上是軋碎成幾瓣的玉米粒子。有一回挖河,是由勞改農場和公社分段包幹的,我正好排到勞改隊的最後一個人,我後麵是公社生產隊的一個農民。吃午飯時,我見他盛了一碗玉米采子,上麵撒了幾顆鹽粒子,沒有菜。我奇怪他們為什麼不種菜,那人告訴我不是不想種,而是不能種。不要說種菜,即便種一棵葵花也不行,種了要挨鬥,要割資本主義尾巴。

據說這是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的需要,是反修防修的需要。這些事情我一直都弄不明白,大概是因為我思想反動,而這正是我必須關在蘇北利亞改造的原因。或許到哪一天我弄明白了農民不能種菜的理由還有其他諸如土法煉鋼等等的理由,我才能算改造好了,才能離開這個地方。然而到一九七九年我離開蘇北利亞的時候,並不是我真正明白了農民不能種菜之類的理由,而是維護這些理由的那幫人被抓起來了。

最早來蘇北利亞開天辟地的是土改和鎮反運動中抓進來的一大批人。這些人就像一六二○年抵達普利茅斯港的“五月花號”木帆船上的英國清教徒,是在美國新大陸墾荒種地的第一代。這許多犯人在灘塗上挑土築堤,擋住海水,然後在堤內開挖排水河和條溝,開墾和改良鹽堿地。五大勞改農場是在他們手裏初具規模的。隨著三反五反運動以及由反胡風而掀起的肅反運動的開展,更多的犯人被輸送到蘇北灘塗上。一個個政治運動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勞改犯,但隻有在一九五七年的反右運動後,右派分子進入了蘇北灘塗,才有了蘇北利亞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