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對居家老年人N個健康忠告 後記(1 / 3)

第四部 對居家老年人N個健康忠告 後記

記憶中永遠的18樓

2003年非典期間,他被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王誌稱為:能采訪到他,是釣到了一條“大魚”,是的,鍾院士是記者眼中的大魚,直到現在。

第一次采訪鍾院士,是在2004年全國兩會,當時很多記者將他團團圍住。隻要他的影子一出現,記者就會一下子圍上一群。

真正的“短兵相接”,是在3年之後,同樣是在全國兩會,同樣是在北京二十一世紀飯店的全國政協醫衛組委員駐地,這一次我有緣專訪了鍾院士。

從此,他再也沒有錯開我的視線。

如同走在平路上

那是2007年3月6日的下午,醫衛組分組會一結束,鍾院士就大步走出會議室。我正在會議室門口接藥典委員會的老專家周超凡委員到新浪網,去做我們《健康時報》和新浪聯合舉辦的專題節目,周委員出來了,我正要上前迎他,一下看見了鍾院士。我於是立即調轉方向緊跟著鍾院士往外走,幾米外的會議室門口,記者們“長槍短炮”早就圍了個水泄不通,鍾院士一頭鑽進樓道裏。一個委員正好從餐廳路過這個樓道口,她哈哈地看著我直笑:“鍾院士躲進樓道,還是被記者抓著了!”

我向鍾院士提出了我采訪的問題,他手上拿著文件,一副認真思考我問題的樣子,我迅速取出相機,他邊說,我邊拍下了采訪的照片。等他說完,我的主意已經有了。我問鍾院士:“您在這樣的環境接受過采訪嗎?”他身後的牆上一個大大的紅箭頭指向餐廳。我的想法是繼續采訪他,不能這樣輕易就放過了他。

他於是用手向上一指:“那要不上去?”

後來鍾院士告訴我,其實這時他的本意是想把我嚇跑也就算了。

上麵:18層。我非常清楚。可是,我說不上去了?那我這個記者是怎麼當的呢?再說,那決不是我的性格。所以我當時本能地回答了一句:“好吧。”

開始兩層我都是和鍾院士能夠並排走,到第三層,距離就眼看著拉開了。他竟然一步兩個台階,而且像走平路一樣,而我是一路快步往上爬。到第五層,我已經是上氣接不了下氣,而這時又接了一個手機電話,我第一句就告訴電話裏的朋友:“我要斷氣了。”說了幾句就掛了。我向鍾院士喊:“你倒是等我一下啊!”他好像根本就沒聽見。

我咬緊牙關,一口氣往上衝!終於到了第15層了。可鍾院士的人影根本看不見了,我心想:等我到了18樓,他已經和別人一起從電梯下去了,那我不是白爬了嗎?!白爬還不算,多尷尬呀!我心裏一急,幾步衝到了18層。

“1809”,門開著,我放了心。

鍾院士站在房間看著我,他大氣不喘:“你沒事吧?”

我根本直不了腰,大口地喘息不止。他給我倒了半杯涼水:“喝吧。”我說,好像小時候老師就說肺葉張著不能喝水,他說,我保證你沒事。我於是把水喝了,果然好多了。

他讓我坐下。他坐在椅子上,微笑著。我趕忙又拿出相機,心還在亂跳,手哆嗦著拍下了這時的他。在發稿時,我為這樣照片加了圖注:一口氣爬上18層樓的鍾南山院士,氣定神閑。

“好,我現在開始接受你的考試。”他這樣對我說。我於是開始采訪他為什麼可以如此地爬樓。

他的年齡,這一年已過七十。

他給了我半小時的采訪時間。我知道,一般來說,他10分鍾“打發”一個記者就算是時間長的了,特別是兩會期間。大概因為我爬了樓,所以優待。

門外等著見他的人一會兒就排起了10來個,他執意等我采訪完半個小時。我請求再約時間采訪他,他說,我們還會再見的。

3月8日晚,我終於如願以償,等到了鍾院士,他同意了我更長時間的采訪。

直到今天,一些網站或紙媒體,仍然在“借”用我報道過的長篇采訪和圖片:鍾南山院士的健康生活。

話題從跑步開始

“鍾院士,平時您也經常做爬樓鍛煉嗎?” 3月8日晚,我的采訪話題從爬樓梯開始了。

“不。”他的回答令我十分詫異。不爬樓鍛煉怎麼就能輕輕鬆鬆地爬上18層?!

作為醫學專家,鍾院士很注意健身,但是他的鍛煉的內容裏有每天跑步,沒有爬樓,那麼也就是說,他每天上下樓都是乘電梯?

直到2008年,我因為采寫《鍾南山傳》,來到鍾院士的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采訪他,才恍然大悟!原來,爬樓,對於鍾院士來說,實在是太小的動作,根本不能和他的鍛煉相提並論。他的辦公室在5樓,病房、會議室在8樓,這些樓層,他每天都要上下幾個來回,都從來是不乘電梯的。

他的部下和學生在他的帶動下,也全部是爬樓梯,沒有誰會乘電梯。有趣的是,他們總是跟不上他的步伐,他總是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麵,如同在平地走時是一樣,他們跟得一路小跑。而我則更是氣喘籲籲,稍不留神,就連他的影子也看不見了。

這,就是他所說從不爬樓: 8層以下的樓每天爬。

鍾院士“不爬樓”,他從小就喜歡跑步,這個習慣他竟延續到現在。

“但我從來不晨跑,因為人體的規律,早晨跑步對身體不好。早晨人內髒功能處於完全放鬆的狀態,如果進行鍛煉特別是劇烈的活動,心腦血管會適應不了,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在早晨跑步會發生意外。”

他告訴我,他跑步一般選擇在下午,是在下班以後晚飯以前的時間。“我隻有在這個時候有空,不在這會兒鍛煉,我再找不出時間了。”如果時間寬裕,他會來到離家近的公園裏跑跑步,如果時間緊,那也一定要在家裏的跑步機上出出汗。

爬樓梯,一度被認為是鍛煉心肺功能的最經濟的鍛煉方式。但很多醫學專家也說,爬樓梯會導致人的膝關節損傷,不建議年齡大的人進行登高鍛煉。鍾院士已經70歲的高齡,還能如此輕鬆地爬上18樓,這應該是怎樣一個說法呢?

“老人不宜爬樓梯鍛煉,這樣說一般是對的,但也不要一概而論,因為75歲還能跑馬拉鬆的人也有。”他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