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刻刀上開出的花朵(1 / 1)

39刻刀上開出的花朵

——古代竹木牙角雕刻藝術欣賞隨記

(一)

我們的古人常常樂於在一些生活的細節上奉獻自己的智慧,並盡情張揚他們的個性與創造力,為苦惱人生營構些許樂趣。用審美的眼光和充滿詩意的心態對待生活,正是古人不同於今人的優雅之處和智慧之處。

我這裏指的當然是古代豐富、細致得令人驚異的雕刻藝術。雕刻藝術充斥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無論竹木玉石,還是犀角銅漆,古人差不多能將每一件實用性或非實用性的東西通過充滿靈感的手將其變成具有審美特質的藝術品,讓你賞心悅目。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古人留下來的各種石雕和建築物上的木雕,在驚歎先人們的想象力與雕刻藝術的同時,我們卻無法設想當時創作的快樂和艱辛。石窟中的神佛,野外的石獸石俑、牌坊,民居磚雕,還有古宅上雕刻的山水人物及吉祥物,飛簷鬥拱、雕梁畫棟……讓人目不暇接。聯想到中國雕刻藝術的源遠流長,你便會立刻想起新石器時代玄秘詭異的玉雕、石雕,商代早期的牙角雕,漢晉時期的竹木玉石金銅雕刻,而唐宋以降至明、清,雕刻藝術的千姿百態與繁盛,更令人歎為觀止。

古人講究生活的優雅,善於營造美並充分享受美,我們是能讓刻刀上開出花朵的民族。我猜想先人在經曆了很短的講求實用的階段之後,便悟出了實用與審美融合一體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因此在實用的前提下竭力追求情趣與思想的表達。正因為如此,才為後代留下這麼多無價的藝術珍寶,留下文明的美麗影像。

(二)

大型的古代雕刻藝術作品,大抵為今人所常見或共見,不說也罷。在拍賣會、古玩市場、公私收藏中,人們關注的是可賞可藏的中小型古代雕刻作品,尤其是文房雅玩及陳設類,極受追捧。竹木雕中的大小玩件或擺件,以明代尤其是清代傳世最多,水洗、爐鼎、動物、人物、神佛、屏盒、山子等等,各色玩件取竹木為材料,竭盡智巧與刀工,務求立意吉祥雅致、造型別具心裁、刀法酣暢優美。明、清兩代文人的喜好、時代風尚及審美趣味不同,匠人巧運刻刀投其所好,各顯奇技,各呈風格,各臻其妙,藝術成就很難說清代就比明代要高。曾見明代中期一件竹雕劉海戲金蟾山子,不僅材料碩大,包漿紅亮勻潤,其雕工及造型均為曆代同類作品中罕見,拍賣價高達68萬元。而一件清代乾隆時期的竹雕陶淵明采菊,拍賣價僅48萬元。木雕中以紫檀、黃花梨、黃楊木及沉香木雕刻作品為藏家鍾愛,一件明代黃花梨雕雲龍紋四件套大立櫥,賣價高達千萬元之巨,而清代早期同樣的作品則要少得多。嚐見王世襄先生一件沉香木雕鴛鴦暖手,大不盈握,卻拍賣到74.8萬元;同樣也是王世襄先生的一件清代早期竹雕青蛙,卻隻到19.8萬元。應該說,一件雕刻藝術品的價位高低,年代的遠近與藝術成就起著決定作用。

牙角雕刻中,明代及清代早期的犀角杯、乾隆時期的象牙雕件,都是玩家們夢寐以求的。這從海內外的曆次拍賣結果就可以得到佐證。大家喜愛的原因,除了材質本身的名貴,更重要的還是明代雕刻的犀角杯在明代各類雕刻作品中獨具風采,雕刻水平及藝術價值較高;而乾隆盛世由於皇帝追求完美和高雅的藝術趣味,因此牙雕藝術往往達到登峰造極之水平。

明清玉石雕刻中則以清三代作品為人們所青睞,和田玉及壽山石的大量開采使用,讓這個時期的玉石雕刻藝術得以迅速發展和提高,名家輩出,風格各異。尚均用紅壽山雕刻的一件螭紋印泥盒,在2003年嘉德秋拍會上拍出165萬元天價,“刻工精湛細膩達極致”(王世襄語)。另有一件羊脂白玉雕“蘭亭雅集”山子,為乾隆時宮廷製作,估價662萬元港幣,由香港蘇富比拍出。

可見明清兩代之玉石牙角藝術雕刻精品,審美價值、經濟價值、收藏價值都是極高的。這些雕刻品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智慧和刀工技巧,更折射出古人生活的優雅和情趣。

刻刀上開出的藝術奇葩,是永不會凋謝的,它們是一個民族文明的縮影,也是歲月凝結的精華。

明代竹雕羊首形臂擱

清代太獅少獅竹雕

清代乾隆時期的黃楊木雕觀音像

清代象牙佛龕

民國時期象牙仕女

清代紙織設色山水四條屏

古人崇玉,曰美石為玉。玉成為權力與財富的一種象征。

清代早期皇帝牌位

清代白玉牛

神 眼

雞缸杯

張伯駒與徐世章

從楚文物看巫文化

紅塵裏的箏曲

一條河的傳奇

隋代龍柄鳳流鎏金龍紋銅壺

西晉青釉大水洗

清代·昌化雞血石(大紅袍對章)

清初·昌化雞血石“鷹熊鬥立”佩

作者劉鴻伏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