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海濤法師(代後記)
(代後記)
【采訪手記】
最初知道海濤法師,是因為一位同事。某年,她在廣州水蔭路出版大樓的某處悄靜地播放著掌上MP4碟。屏幕裏一位英俊的法師正在用磁性的男中音侃侃而談,他說什麼忘記了,最記得的是他這麼年輕,樣子這麼帥,聲音這麼好聽!後來同事說,那是海濤法師,那叫“法相莊嚴”。
最近見到海濤法師,是今年國慶期間在深圳弘法寺。在靜待他的訪問之前,我現場聆聽了他的一場演講。一個下午的演講,聽眾井然,氣氛祥和寧悅,美與善的種子隨著即場伴奏的音樂聲汩汩流進人們的心間,山寺外城市的喧囂依然,這裏,卻是淨土一片。我們有幸在此時此地,與海濤法師達成著作出版意向,並且為讀者諸君約訪如下:
問:海濤法師緣何出家,本書有一篇自述,在此不再贅言。海濤法師的生活非常充實和豐富,您是如何看待“一條豐富的人生路”呢?答:我想,這本書取這個名字,目的是希望每個人都找到一條快樂、美麗的道路。那快樂、美麗,所謂的“豐富”,一般人都認為說我有了錢、我有了愛情、我有了名利就快樂了。事實上那是一種壓力。所以,“一條豐富人生路”是要讓我們找到一個不自私的、關心別人超過關心自己的路,偉大的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一條無我奉獻的路。所以希望透過這本書,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一條豐富的人生大道,找到真正的自己。什麼是真正的自己?關心別人、慈悲、愛別人、愛世界、愛國家,這才是真正的路。不能每個人都隻是為了自己的學業、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感情,否則你擁有更多,你反而越痛苦越孤單。
問:法師三十五歲出家之後,一直在台灣地區進行各種社會慈善活動,請問是什麼時間開始,又是怎樣的因緣與契機,您將活動的陣地轉移至大陸?答:為什麼出家以後會一直從事各種慈善活動?我想我們出家,就是在出離自我自私之家。因為有自我自私你才會有煩惱,所以出家以後我們是要追求人生的快樂。人生的快樂就是能夠去幫助別人,甚至幫助流浪狗,甚至幫助魚,甚至幫助所謂“地獄鬼道”。所以從事這種社會關懷活動,這就是出家的本意。
那是怎樣的因緣回到祖國大陸呢?我的師父常跟我講,我們要回來報祖國的恩。我的師父是河南人,我的剃度和尚也是河南人,所以我也經常回到河南。而且,兩岸的和平是我們身為一個佛教徒應該關心的。中國,本一家。所以我經常聽人家說,“兩岸未通,佛法先通”。台灣的佛教能夠這麼興盛,就是在1949年以後,這麼多位國內的大陸的高僧大德來到香港、來到台灣,把這個離苦得樂的方法給我們,所以我們現在更應該回到祖國來報恩。而且,祖國的人們就像我們的父母一樣,特別我的父親常跟我說,我的祖父是在福建廈門做醫生,大陸台灣兩地跑,後來36歲就死於癌症,他也要我常回到泉州開元寺來祭祖。大乘佛教是在中國興盛的,所以我認為我們祖國是自古以來大乘佛教對世界的弘揚一個最有動力的地方。所以我想,自自然然地回到祖國來,從事這種報恩、感恩、利他的活動,這是每個人都希望的。
問:海濤法師經常在國內各地市接觸善男信女,在某種程度上,法師充當了心理谘詢師的角色,請問您認為他們當中最大的困惑是什麼?您對此又有什麼樣的感受?答:我認為,我們華人有個特點,就是企圖心強,認真努力。所以我們一直在追求經濟、甚至各方麵的一種壯大,但是這樣就產生了一種高壓力。那這種高壓力事實上是來自於強烈的一種欲望,希望凸顯自己,所以就會暫時造成大家努力、可是內心裏麵不踏實。還有一個問題是,佛教告訴我們,人跟人之間本來就有很深切的關係,每個人都做過我們的父母,可是我們看到現今的社會,發現有一點人跟人之間信任度不夠,懷疑對方,那這樣對我們的內心裏麵會有很大的壓力跟痛苦。所以我常說學佛是母子相遇,我們跟世界跟眾生、甚至跟花草樹木合為一體,聞到花香,聞到水的味道,吹風吹到我們身上,都像媽媽在擁抱我們、我們在擁抱兒子一樣。所以我想現在世界各地包括國內,要加強這種精神財富,懂得盡量關心別人,關心國家,關心社會,超過自己,這樣就沒有壓力了。就像我們這一次五·一二四川地震讓我們找到了我們自己,不止我們華人、甚至很多外籍人士投入在這個救苦救難裏麵,從國家最高領導,乃至一個小小的義工,都從這裏麵找到了真愛,這個才是解決大家心靈困惑、高壓力、互不信任最好的方法。
問:您認為人們經常感受不到幸福的內在原因是什麼?答:經常沒有幸福感的原因是總是要求別人,意圖控製別人。生命中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我們要培養慈悲心,在服務別人,幫助別人之中感受到快樂與幸福。
問:社會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各階層的人都倍感到生存的壓力,“學佛”“禪修”成為了部分人減壓的方式。您認為宣揚正信佛法在解決“現代性焦慮”方麵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做的最基本修持是什麼?答:所謂一般人想學佛、修禪,禪是什麼?禪就是無我的、沒有自己、超越自我的智慧。講空性,那當然就沒壓力了。現在很多人透過念阿彌陀佛,不是在念太太兒子啦,念股票啦,當然他可以超越那種壓力。但是真正的學佛是什麼?學佛愛別人,要征服自己,要關心、愛別人超過自己,這樣當然就沒有壓力。一個人有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內心有強烈的求迫,希望別人認同自己,希望自己一定要去控製改變別人,那你就有這個焦慮症。所以透過佛法、禪講空性無我。大乘佛教強調利他慈悲,乃至研究般若智慧,講究空,無眼耳鼻舌身意,超越自我的。所以一般的慈善活動,我們去幫人家助念、扶貧。你在利他的過程裏麵你就解決了自我的問題。所以一般人說你煩惱的時候,你不如去關心隔壁那個比我們更苦的老人家,或是那一隻生病的很可憐的老母狗、小貓,那個時候你就忘了自己的痛苦,甚至你會從這裏麵找到一個生命的定位,原來關心別人的時候就沒有自我的焦慮,隻為自己想,自私我執,害怕自己失去什麼,反而覺得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