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與救贖(1 / 1)

寫作與救贖

我指的是“嚴肅文學”。

隻有“嚴肅文學”,才關心救贖的事。從本質上講,文學即是“心靈的宗教”。任何一個曆史時期,人民大眾所表現出來的對待文學的態度,都反映著其所處時代的文化表征,以及人民精神生活的質量。

在一個眾聲喧嘩,庸俗文化甚囂塵上的時代,文學受到冷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這樣的社會裏,金錢和利益統治了一切,沒有人願意再去向往和讚美那些美好的事物,願意堅守內心的安靜和道德立場、良知承擔。我們看到的隻有人心的麻木,理想的墮落,精神的頹廢。在這種大的文化環境驅使下,一些作家的價值觀開始動搖,他們降低了對文學的敬畏,越來越傾向於一種“玩”的心態。這最終導致了整個文學環境的混亂,不僅敗壞了讀者的胃口,還使最後熱愛文學的人也漸漸遠離了文學。

一個成熟和理性的作家,是應該與那種迎合大眾的寫作保持距離的。他力求創作出的每一部作品,都有“救贖人心”和“淨化靈魂”的作用。

凡是那些堪稱經典的作品,無不具備這種“救贖”和“淨化”的力量。中國的如司馬遷的《史記》,魯迅的《呐喊》﹑《彷徨》﹑《野草》,巴金的《隨想錄》,路遙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外國的如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卡拉馬佐夫兄弟》,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赫爾岑的《往事與隨想》等,都曾影響過千千萬萬的讀者,成為長銷書。

這些作品之所以有深入人心的力量,就在於它們絕非為藝術而藝術,就寫作而寫作。而是充滿了強大的“救贖”情懷和倫理精神,充滿了憐憫、同情和愛。從而彰顯出一種偉大而高貴的品質。閱讀這些書籍,讀者不但可以從中獲得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智慧,而且還能完善自我的人格成長和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並找到活著的尊嚴。

這樣的作品是不朽的。

寫出這樣的作品的作家同樣是不朽的。

一個優秀的作家,他終其一生不過都在做著同一件事情——關心人類的前途和命運,並最終安妥人的靈魂。

他們真正是社會的良知和正義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