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醫博大精深,要想通過幾本書就能全麵講解是不可能,可寫太多太專業的內容,勢必讓讀者很難有信心讀下去。我秉著“名醫堂:中醫讓生活更健康”的信念,並結合多年行醫和講醫的經驗,將中醫的一些基礎知識溶於日常病例的分析與治療中,這樣讀者讀起來不累,也容易記憶,做到一學就會。於是就有了《從生活學中醫叢書》。
從生活學中醫叢書
2010年11月,中醫針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針灸價值獲得國際的認可。2011年9月,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屠呦呦榮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她從中藥青蒿裏提取了用於治療瘧疾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中藥的現代化早已開始。而關於中醫的種種話題也又一次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自學中醫的人也越來越多。為了幫助更多的人了解中醫、學習中醫,我開始寫一套中醫入門的書籍——《從生活學中醫叢書》。而本書旨在讓您了解中醫,認清疾病真麵目,揭開中醫的神秘麵紗,簡單幾步助您走進中醫大門。
學習中醫,就要理解中醫,中醫是5000年前的古人創立的,那時候沒有顯微鏡,沒有X機,是古人用自己的肉眼觀察,在一點點的行醫實踐中摸爬滾打總結出來的經驗。我們都知道“實踐出真知”,既然中醫是古人在行醫治病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那麼中醫就一定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想要學好中醫首先就得相信中醫、理解中醫。
中醫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門哲學,中醫入門最開始要學的陰陽、五行就屬於哲學範疇,中醫治病講究的辨證論治更是一種哲學思維。要治病首先得了解病,了解得病的人,而中醫就是
中醫其實不難學
中醫是古人在行醫治病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隻要用正確、有效的方法來學習,你會發現中醫並不難學。學習中醫是一種樂趣,你盡可發揮想象,把自己置身於沒有現代儀器的古代,想象一下隻憑著一雙眼、一雙手,怎樣才能認識自然、認識人體、認識疾病、解除人們的病痛?中醫就是這樣一步步走了幾千年,我們學中醫就是站在積澱了幾千年的智慧上去學習、去開拓。
陰陽就像硬幣的正反麵
古人看到自然界有白天與黑夜、太陽與月亮、天與地等,於是就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及其屬性對立的雙方歸納為陰和陽,就像硬幣的正反兩麵一樣,比如,晝為陽,夜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天為陽,地為陰等。這就是陰陽學說,是古人為了解釋自然界錯綜複雜的現象,經過長期觀察與實踐而總結出的一種理論。
五行與人有什麼關係
古人們把自然界分為陰陽以後,發現隻用陰陽不能概括自然界的所有事物,於是發展出了五行學說,把“木、火、土、金、水”視為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自然界的任何物質都是由這5種物質所組成的。大自然的變化可以歸納為五行,人體的髒腑、組織、情誌也能應用五行學說。
你對五髒六腑了解多少
人體的五髒有肝、心、脾、肺、腎,六腑有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人體內的髒腑各司其職,使人體健康地運轉。為了便於理解,我經常把人體比作一輛豪華精密的高級轎車,那麼人的心髒就像轎車的發動機一樣提供動力,肝藏血就如同是轎車的油箱儲存著維持人體生命的油,脾泌別清濁就好比轎車的三元催化裝置分辨有害和無害的物質,肺主呼吸如同轎車的進排氣管,腎主水可比作轎車的水箱。
了解經絡,治病更容易
古人從醫療實踐中體驗到人體內存在著氣血流行的通路,就是所謂的“脈”。經絡是人體內經脈和絡脈的總稱。人體內的經絡就像大地上的河流一樣縱橫交錯、遍布全身,經脈像是河流的主幹,而絡脈就像是河流的分支,經絡遍布全身,是人體陰陽、氣血、津液運行的通道。由於經絡的溝通和聯係,將人體所有的內髒器官、孔竅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組織緊密地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人為什麼會生病
人為什麼會生病?
中醫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歸根結底是陰陽失調,陰陽失調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髒腑功能失常,最後人就生病了。而導致人生病的病因有六淫、七情,以及飲食、勞逸、外傷、痰飲、瘀血等因素。
病機就是人體內的戰爭
當人們生病時,人體內的正氣與邪氣會發生戰爭,而戰爭過程中,人體的生理機能所產生的種種變化,這就是病機學說的內容。病機學說主要有六點:①正與邪的傳變;②虛與實的傳變;③陰陽失調;④氣血失調;⑤津液代謝失常;⑥內生“五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