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栗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鰍與魚遊。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齊物論》
人睡在潮濕的地方,就會患腰病甚至半身癱瘓,但泥鰍會這樣嗎?人住在高高的樹上就會心驚膽戰、惶恐不安,但猿猴會這樣嗎?人、泥鰍、猿猴住的地方都不一樣,究竟誰才算懂得舒適的處所呢?人喜歡吃肉,麋鹿喜歡吃草,蜈蚣嗜吃小蛇,貓頭鷹和烏鴉愛吃老鼠,這四類動物究竟誰才懂得真正的美味?猿猴與猵狙相配為雌雄,麋與鹿交歡,泥鰍與魚交遊。毛嬙和麗姬,是人們公認的美人,可是魚兒見了她們就會潛入水底,鳥兒見了她們就高飛逃走,麋鹿見了她們則撒腿就跑,人、魚、鳥和麋鹿四者究竟誰才知道天下真正的美色呢?
莊子從處所、飲食、交遊三個方麵舉例分析,說明物性不同,各適其適,其習性、喜好完全不一樣。由此連發三問:孰知正處?孰知正味?孰知正色?莊子之問其意為:有誰能知道究竟什麼是“正”?所謂“正處”、“正味”、“正色”之“正”,在這裏可以理解為標準的、正確的、真正的、完美的等等。莊子的發問,意在引起人們思考:什麼是標準的居所、味道、美色?有沒有標準的居所、味道、美色?要不要、應該不應該有統一的、絕對的標準?莊子所問在何為“正處”、“正味”、“正色”,但莊子真正要探索的問題並不在此,而是以這些人們熟知的生活事例為比喻,引發有關是非得失、榮辱貴賤等人生問題,思考這些問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人們一般以為利就是利,害就是害,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從沒有想過這其中有什麼問題。莊子的發問,讓人們意識到,何為是,何為非,何為正,何為誤,原來都是值得探究的大問題。
莊子講哲學,往往從生活實例入手。生活中的具體現象,經過莊子一說一問,哲理就顯現出來了。“孰知其正”其實問的是哲學問題,但莊子不直接問,而是深入淺出,從飲食起居這些生活中的實實在在的事說起。先談住所:人住在潮濕的地方就會生病,泥鰍則正適合在泥水裏;人住高樹便害怕,猿猴則跑跳自如。次舉飲食:麋鹿喜歡吃草,讓它吃鼠就不行;同樣貓頭鷹喜歡吃鼠,讓它吃草就不行。再說交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毛嬙、麗姬,人們認為她們有傾城傾國之美,誰見了都想多瞅兩眼,可是魚兒見到她們卻恐懼地潛入水底,鳥兒見到她們便高飛逃走。莊子連舉數例再加上引導性的連續發問,已經讓人們深刻感受到:由於物性不同,不可能有統一、絕對標準的居所,味道、美色。所謂適合天下的 “正處”、“正味”、“正色”是值得懷疑的,所謂絕對標準也是值得質疑的。那麼,世俗所認定的功名價值,人們定下的是非好壞標準,是不是也值得懷疑?莊子就是這樣由淺入深,啟發人們去思考、去質疑,莊子的哲學思想,就寓含在這看似不經意的生活事例以及一連串的發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