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1)

第一章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誌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遙遊》

在那渾茫的北海裏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說起鯤之大,真不知道它的形體到底有幾千裏。鯤一變而化為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裏。當大鵬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雲。當大風吹起海浪洶湧的時候,大鵬就乘著海風飛往南海。南海是個天然形成的大池。《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海時,翅膀拍擊水麵激起三千裏的波濤,搏擊狂風盤旋而上直衝九萬裏高空,一飛半年才停歇下來。”

《逍遙遊》乃《莊子》之首,開篇即描寫鯤鵬之變,大鵬之飛。這一開頭可謂無端而來,神奇莫測。它以超常的想象和誇張,塑造了一個奇變巨大,高飛萬裏的大鵬形象,凡讀之無不受到深深地震撼。寓言著意刻畫的是大鵬形體的變化恢弘:它由鯤魚變化而來,大到不見首尾,“不知其幾千裏也”;渲染的是大鵬騰飛的磅礴氣勢,高遠遼闊:當大風怒號,海水振蕩時,它便騰空翱翔,激起三千裏的浪花,“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所有這些描繪,都蘊含著“遊無窮”的深邃思想意義。

鯤之變,“化而為鳥”,象征著對自身的一種超越。有這種超越,便可獲得一種自由,從而就有了新開創的起點。鯤鵬之大,則是博大、遼闊、無窮等“大”的象征。大視野,大胸懷,大境界是道家文化的特質。莊子常常以無限誇張來寫“大”,給人一種有限被無限突破的感受。僅在《逍遙遊》中就有“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的“大椿”;“實五石”的“大瓠”;“不中繩墨規矩”的大樹;“其大若垂天之雲”的“嫠牛”,以及“不知其幾千裏也”的鯤鵬等多處誇張描寫,這種反複誇張,體現了莊子崇尚“大”,以大為美的哲學思想。莊子創造“大”,根本是以“大”來激勵人們打破局限狹隘,開闊心胸眼界,去追求人生的大境界。莊子寫“大”,一般與高遠相聯係、相融合。若鵬鳥,不僅大,且飛之高遠。通過大鵬“扶搖而上九萬裏”的形象,創造出極大極高極遠的神奇境界。大鵬由於飛得高遠,因而視通萬裏,無阻無礙,無羈無絆,任意遨遊。大鵬之飛,是一種超越、一種逍遙,也是一種自由精神的象征。它體現了人力圖超越有限而達到無限的渴望,引導人們擺脫傳統、世俗、自我等束縛,由“有待”進入到“無待”的精神境界。

九天翱翔的大鵬,如同“飛龍在天”,不僅指引著人們追求“遊於無窮”的逍遙境界,而且在煥發人的想象力,激發人的超越精神、理想精神、創新精神上都有推動力。莊子的想象力是震撼人心的。法國現代著名思想家加斯東·巴什拉曾說:“想象勝於意誌,勝於生命的衝力,它是精神創造力的化身。從精神上來說,我們是由我們自己的想象創造出來的。我們由自己的想象所創造並且受想象的限定。因為想象劃定了我們精神領域的最後限界”(加斯東·巴什拉《火的精神分析》,嶽麓書社,2005年版,第111頁)。我們可以借用這段話語來評價莊子“意出塵外”的想象力,在開闊人們創造性的思維空間,培養人的創新精神方麵的重要意義。

有人從大鵬高飛中體會到一種出世精神。那麼,怎麼來看這個問題?這要從大鵬形象本身來探討。大鵬形象無論是在思想內容上,還是在藝術表現上,都表現出神奇,博大,高遠,深邃的特點,顯示出理想化的色彩。大鵬形象開啟的主要是超越之境與理想之境,引導人們超越世俗去追求自由,追求大道高境,而不是出世情懷。後人從大鵬形象中得到的“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唐代詩人李白《大鵬賦》);“方將觀大鵬於南冥,又何憂於人間之委屈”(魏晉文人嵇康語)的感悟,也可以說明這一點。也有人把莊子的超越看作出世精神,那麼,又怎麼來看莊子的超越?莊子的超越是要超出世俗,超出塵世,因為隻有超出,才能保持獨立,才有更高眼界,才能更清醒地看清這個世界。莊子的超越,是為了更有力地發揮其批判精神。莊子是以出世的精神來作入世的批判。莊子的超越,其主要意義在於批判精神和理想精神,而不是出世精神。莊子的批判精神和理想精神引導的是人生自由,“與道為一”的大境界。

大鵬九天翱翔的形象,光照千秋。因其包含著多種文化精神,諸如超越、自由、高遠、,博大、理想等等,多被後世用來抒情言誌,幾成家喻戶曉的文學形象。大鵬形象所象征的文化精神,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對後世發生了很大影響。人們常用的由大鵬形象凝結的典故“鵬程萬裏”“鯤鵬之誌”等,以及諸多歌詠大鵬的詩詞賦可見其影響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