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回顧(2 / 2)

攻擊從上帝的意誌和神學目的論引出其存在理由的先驗道德,斷言理性的最大原罪就是壓製生命本能,提出“重新估量一切價值”的口號,從而把價值觀轉而建立在傳統有神論以外的人性基礎之上。他創造“強力意誌”的概念,從內部策動既具有強製力量,又富於開放性質的情感生命,指向超越自身的所在。所謂“超人”,其意義正在於此。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 1913~1960),法國小說家,哲學家,存在主義思潮的代表者之一。早期為記者,二戰時參加抵抗運動,在巴黎參與創辦《戰鬥報》。一度到美國講學,為“極權國家受難者援助委員會”創始者,解放勳章獲得者,195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60年1月死於車禍。著有小說《局外人》、《鼠疫》,哲學著作《西西弗斯神話》、《反抗者》等。他是從不逃避的戰鬥者,瑞典文學院頒獎時,稱他是反專製作家中最投入的一位。他多年的朋友、後來成為論敵的薩特曾說他的魅力是源自“個人、行為、作品令人欽佩的結合”。加繆鬥爭的個人性與魯迅頗相類似,他的《西西弗斯神話》與魯迅的《過客》也有相當一致的地方。

此後德國的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法國的薩特、加繆等,也都以各自的探索,豐富了克爾凱郭爾—尼采的存在哲學。其中,薩特是最突出的。“存在先於本質”,是他的著名命題。他自稱是行動主義者,他的哲學的最大特點就是強調人的選擇的自由,即“自己造就自己的存在”。他把人不斷投出自己,超越自己,而又始終處於超越的中心這樣一種存在主義稱之為人道主義,並主張以此補充馬克思主義。與此同時,他提出“人學辯證法”,認為人除了以鬥爭反對自然和社會環境之外,還必須反對把自己變成他者的活動。即使在政治上表現得相當“左傾”的時候,他也未曾放棄他的哲學的個體性內容。他說:“人不是別的,人隻是他自己使自己成為的那個東西。這就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

至此,哲學觀念出現了根本性的曆史轉折。哲學思考的重心,自黑格爾之後,明顯地從宇宙本體論、認識論向人學偏移。哲學的解放與人的解放,在這裏重疊為同一種命運。20世紀曙光初露,沒有哪一個時代的生命意識與自我意識,像我們所處的時代這般強烈,這般急劇高漲!

4存在主義:主體—當下—行動

本世紀初,當寥若晨星的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者在西方天幕上閃耀著孤光,青年魯迅便目為“新神思宗”,為之鼓舞不已,積極加以紹介。

這些哲學家在思想上拒絕任何學派,在行動上拒絕任何宗派,完完全全是獨立的個人,惟靠存在的熱忱尋求自己內在的道路。在他們身上,也許有著無法索解的矛盾和紊亂,如以理性的方式反對理性,在否定本質的同時又保留了本質等等,而在彼此之間,意見也可以很不相同;但是,他們都無一例外地承認存在的首要地位。即使有著對邏輯概念的天生嗜好,隻要當他把哲學思索投向生命個體,仍當隨即引起智性的激動。

與傳統形而上學相反,存在主義者把哲學的所有問題引向個人:個人選擇,個人承擔,它無須在經驗之外乞求什麼作為支柱的東西。如果為了維護傳統慣例而以犧牲生命經驗的任何部分作為代價,在他們看來,都應在拋棄之列。他們認為,哲學是生命的宣言,靈魂的自白。個人生命的強度與靈魂的深度,決定著哲學的根本性價值。

“存在主義者”作為一個名詞,完全可以棄置不用或變換別的說法,但是,我們卻無法改變這個矚目的事實:他們以屬於自己的生命和哲學,不約而同地彙成了現代曆史潮流中的一個具有衝決力量的精神運動。今天,這個運動的核心內容,已為人類文明所廣泛吸收,並且將血脈般地活在不斷走向完善的人類自身之中!

魯迅正是在這一世界性的現代思潮中創立他的哲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