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梁力

一個近現代史展覽曾為廣州下過這樣的定義:廣州是嶺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先行地。

這幾句話,將羊城曆史作了貼切的概括,但是,曆史不是概念化的東西,更不是幹硬的鉛字,它曾經和今天一樣有聲有色,隻不過在時間老人催促下,藏身於故紙堆,收入在老者的腦海。

將塵封的記憶複活,將散落於記載中的曆史重新梳理,曆史原來很精彩。它有超越時代的意義,有鮮為人知的真相,有讓人深思的蘊含。但是,曆史豐厚綿長,不能隨心所欲地觀照,隻能有所側重,我們便把視線集中在晚清民國史上。這是因為——

晚清民國是一段極不尋常的時期,它是中國古代形態向近現代形態的轉型期,傳統走向崩潰,近代化逐漸步入。此時的社會,共和與專製在角逐,新思想與舊傳統在交彙,個性張揚與循規蹈矩在交鋒,精彩紛顯,表情豐富。而晚清民國的廣州,又恰恰是這段曆史的一個重要戲台,許多重要篇章在這裏上演,值得挖掘的東西不少。

此外,這段曆史離現在很近,是近現代生活的發軔期,許多萌生草創於當年的新事物和新生態,綿傳至今,和現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了解那段曆史,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了解現實。正可謂,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譬如,現代意義的教育啟動於民國初年,經過近百年的發展,驀然回首,發現那時的教育竟是那麼的自然純真和趣味盎然,而現在的教育,偏執於應試,已偏離了初衷。圍繞民國教育,我們刊發了《民國年間的廣州小學生》、《充滿魅力的民國老課本》、《重讀民國小學生作文》、《民國軍閥怎樣辦教育》等文章,引起了極大反響。佛山讀者馮桂軍就來信說,真喜歡老作文那種難忘的優雅!如果我即將步入小學的女兒今後也能寫出這樣充滿童趣的作文就好了。

又譬如,房價房市是近年的社會熱點,衍生出許多相關的話題,象征收房產稅、征地、地王等等,其實,這些東西在民國時期就出現過,我們的前輩是如何應對的,其中有讓我們借鑒的東西嗎?這是人們關心的,於是,我們向讀者奉上《民國廣州房事》係列,看以往經驗能否給現代人以啟益。

再譬如,有“嶺南果王”之稱的木瓜以及被譽為中國最美校園之一的中大康樂園,是由百年前一位遠道而來的美國人培植和規劃的。這位美國人就是喬治·高魯甫,一位廣東近代農業科學和教育不可繞過的人物。然而,由於他是一位傳教士,國內至今竟沒有一篇介紹他的文章,他對我們作出過的貢獻被遺忘了。有鑒於此,我們以《一位美國人與嶺南木瓜》一文,對這段曆史作了憶述,還原了曆史的本真。我們以為,記錄下那些有意義但被忽略的史實,對我們全麵理解現在的生活有莫大幫助。

近兩年多來,我們一直在努力挖掘那些最能得到讀者應和的曆史,複活那些有價值的過往,一批對廣州曆史文化有深厚感情的人,在鼎力支持著我們,這就是我們的作者。

這是一支龐大的隊伍,來自不同的社會層麵,其中,有專門研究廣東近現代史和地方文獻的學者,有世居廣州的老市民,有省市老領導,有長年工作於廣州的外地人,有專注於廣州文物收集的收藏家;他們有老有少,年紀最大的94歲,年紀最輕的不到30歲。正是他們,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親曆記憶以及珍貴收藏源源不斷地提供給我們,才有“羊城滄桑”的枝繁葉茂。

還有不少讀者經常來電來信甚至親自登門,向我們述說他們的讀後感以及提出建設性意見。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我們的工作將變得毫無意義。

在此,還要感謝花城出版社領導和責任編輯,正是他們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勞動,才讓這些星散於報紙的文章彙集成書出版;感謝黑馬大叔以及廖文俊先生、戈凡女士對本書的裝幀設計付出的心血。

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