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強者之戰
——藥品行業的發展態勢
近幾年來,世界藥品行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世界藥品市場新格局正在逐步建立,高度集團化的跨國製藥業正在形成,競爭越來越激烈。另外,我國藥品行業雖然發展順利,但隨著我國加入WTO,我國各製藥企業就已經在所難免麵臨著世界大製藥業的衝擊。這種情況下,如何正視危機,迎接挑戰是我國各製藥企業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1.1 國內外藥品市場全透視
世界藥品市場新格局
藥品是世界貿易額增長最快的產品之一,是集約化、國際化、專業化程度很高的朝陽產業。隨著世界醫藥市場的規模逐年提高,從1970年的217億美元增長至1998年的3300億美元,其年平均遞增速度20%以上,高於全球經濟發展的速度。2005年將達到5000億美元,年平均複合增長率在7%左右。
對於全球藥品行業來說,自美國輝瑞製藥公司於2000年成功地兼並了納蘭?伯特公司以來,世界製藥巨頭間的重組並購一直都在進行。據統計,現在超過50億美元的製藥企業並購兼並案已經超過20多宗,權威人士分析預測,到了21世紀中葉,全球前70家大製藥企業將合並為15家,同時製藥企業的集中度也將迅速提高。世界藥業排名前10位的企業的銷售收入總額,1993年占了全世界藥品銷售總收入的25%,到了2000年就提高到47.14%,這種迅速提高,將有利於跨國公司對全球藥品市場進行分割和控製。以美國為例,全美200多家藥品批發商中排名前10位的公司收入總額占全美的96%,其中銷售額前3名的公司銷售總額就占了全美的90%,這樣的產業集中度在其他國家製藥領域是無法想象的。
一、美國藥品市場
當人們談到國外藥品市場的風雲變幻時,所有的目光都會轉向美國,IMS Health公司負責戰略谘詢的副總裁Graham Lewis說過:“20世紀90年代,美國藥品市場和歐洲藥品市場的規模大致相同,而現在,美國藥品市場超過了歐洲藥品市場的兩倍多,美國製藥業已經穩穩地坐上世界藥品市場的頭把交椅。”
2000年以來,美國製藥業一直在健康發展,在未來10年裏,美國的藥品行業將還會保持中等以上的利潤增長,美國製藥業相對來講不受總體經濟活動變化的影響是其穩定發展的原因之一。美國對藥品的需求是與公眾健康密切相關的,據美國商業部估計,在1997-2010年期間,65歲以上的人將增長16%,而整個人口的增長率則為11%,隨著人口的老齡化,長期困擾他們健康的問題會使藥品的需求增加,這意味著製藥業會有一個龐大的潛在消費群體。
在美國藥品有兩個主要類別,即處方藥(RX)與非處方藥(OTC)。處方藥指那些藥效還不穩定、有明顯的副作用的藥品或剛剛上市的新藥,必須經過醫生處方才能得到,不能針對廣大消費者直接進行宣傳;而非處方藥品指的是那些不需要醫生處方,消費者可直接從藥店或藥房購買的藥物。消費者可根據自己所掌握的醫藥知識,借助藥品標簽,對輕微短期病症進行自我藥療,在藥劑師指導下有選擇地購買藥品,並按規定的方法使用。因此在美國稱之為“櫃台銷售藥(OTC Drug)”,其可以直接對消費者進行直接宣傳。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實施藥品分類管理的國家。195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由一位藥劑師參議員提出的對《聯邦食品、藥品與化妝品法規》的修正案(即杜哈姆修正案),規定了處方藥與非處方藥的分類標準。處方藥占全美藥品總量的60%,非處方藥占40%。修正案頒布後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一直禁止製藥企業直接麵對消費者的處方藥廣告,直到1997年後,FDA作出了裏程碑式的決定,放寬了廣告法規中的限製,允許各製藥企業在廣播電視中推出直接麵對消費者的處方藥廣告,但廣告中必須說明藥品的副作用。
2000年以來,美國非處方藥品市場持續增長,需求旺盛,銷售額連創新高。截至2002年,在美國市場上的非處方藥品品種已超過10萬種。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每年都會批準一些療效可靠、副作用小、安全性好的處方藥轉為非處方藥,同時對其進行嚴密監測,一旦發現存在明顯的安全問題,就可能將它重新轉為處方藥或將其撤出藥品市場。
2000年以來,美國市場上銷售額較大的非處方藥品品種依次為感冒咳嗽藥、鎮痛藥、口腔護理品、止瀉藥、胃酸抑製劑等,共占美國非處方藥品市場銷售總額的64.5%。而增長速度最快的是戒煙產品,年均銷售增長率達到18%,2000年占了非處方藥品市場銷售額的3.4%,預計到2005年將達到7%;皮膚藥、足部用藥和防毒氣產品銷售增長速度也較快。
二、歐洲各國藥品市場
法國是歐洲最大的藥品生產國。據法國統計研究部門DREES的數據,1999年法國國內非處方藥品消費占藥品銷售總額的30%,其中5大類藥品占了非處方藥品銷售額的77%:消化係統或代謝藥物占24%、心血管藥品占20%、呼吸係統藥品占14%、神經係統藥品占12%、皮膚科藥品占7%。
研究表明,有2/3的非處方藥是通過醫生處方開出的,從而獲得了醫療保險公司的補償。因此病人更願意通過處方購藥而非直接去櫃台購買,而醫生在這種購買行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意大利是歐洲藥品市場領先的5個國家之一。在意大利,非處方藥的價格大約隻有處方藥價格的一半。研究顯示,在意大利的3個使用非處方藥品比例較高的地區,已經為當地政府節省了25%的費用,而如果整個國家推行這個政策的話,將至少再節省1萬億裏拉(4.6億美元)的藥品費用,也可為每個家庭每年節省約15%的藥費。
2000年,意大利非處方藥品市場增長了3.8%,銷售額達22.5億美元。預計到2005年,該市場銷售額將達到26.6億美元。
波蘭是歐洲藥品市場增長最快的國家。1998-2002年的5年間,其非處方藥品市場大約增長了84%,其市場增長率和市場占有率的增長幾乎相等。因此它成為外國投資和外國品牌產品推銷的目標。1998-2000年,該國增長最快的非處方藥品品種是維生素和礦物質,大約增長了28%;其次是鎮痛藥和感冒藥,約增長了26%。
2000年波蘭非處方藥品市場增長了10.7%,銷售額達5.5億美元。預計到2005年,該市場銷售額將達6.6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6.8%。
三、日本藥品市場
日本在1967年通過有關法律,建立了藥品分類管理體製。日本是亞洲最大的藥品市場,幾乎占亞洲市場的一半。企業可以對非處方藥品的價格自由進行確定和調整,允許藥品以高價上市銷售。這種差別定價方式鼓勵了製藥公司增加處方藥品向非處方藥品轉換的數量。
日本非處方藥品市場在2000年增長了1.4%,人均年消費非處方藥品達到56美元。日本已建立了全民健康保險係統,但由於老齡人口的增加,政府需要提供更多的醫療供應和保健費用。
〖案例〗“輝瑞”,讓全世界認知的品牌
“輝瑞”是一個以研究為基礎的、世界著名的研究開發型跨國製藥企業品牌,它為人類以及動物研究、開發、生產和推廣了世界領先的處方藥、以及許多國際知名品牌的非處方藥物。2001年總收入達323億美元,成為世界製藥行業第一大品牌,它對全球人類健康的傑出貢獻及出色的業績得到了國際醫藥界的廣泛認同,並多次被美國《財富》雜誌評為全球最受推崇的醫藥公司品牌。
如果劃分“輝瑞”品牌的發展曆史的話,19世紀後50年是它的培育期。從1860年開始,美國就開啟了品牌化的時代。一方麵,交通和通信條件的改善,使得分銷在區域甚至全國變得越來越便利,同時工業革命引起的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使得規模化生產和產品價格的下降變為可能;另一方麵,單個產品包裝的改進相對於過去的大包裝更方便了生產商把自己的商標印在外麵,便於消費者識別,與此同時,兩次美國商標法的修改更加強了品牌識別在法律意義上的保護。還有一點不可忽視的因素,廣告被廣泛認可,報紙和雜誌成為最可靠的媒體選擇,媒體的傳播推動了品牌的建立和形成。在這種曆史背景條件下,“輝瑞”在創立的前50年裏,產品多元化,生產了各類的化學藥品,盡管當時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產品品牌,一開始沒有像當初的寶潔、亨氏、可口可樂等消費品牌那樣廣為人知,但高品質的產品、技術上的優勢、信譽可靠和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思想為“輝瑞”贏得了很高的聲望。
20世紀的初期,生產製造商的品牌在美國的地區或全國範圍內已經開始建立起來。到20世紀20年代末,由於生產、促銷和其他領域的專業化,品牌的營銷傳播已經被大眾越來越廣泛地接受。檸檬酸的開發成功,為“輝瑞”品牌日後的成長壯大奠定了很好的產品基礎。由於公司產品質量的卓越、技術的出眾以及企業強調顧客至上的經營哲學,開始建立起自己企業的品牌聲譽。
對於“輝瑞”而言,一場曆史性的轉變就是把青黴素從實驗室搬進了工廠,實現了青黴素的規模化生產。從此,“輝瑞”品牌名稱和拯救人類生命畫上了等號。在最初3年“輝瑞”投入其大量精力進行青黴素生產時,承擔了極大的風險,因為青黴素的品質十分不穩定,而且剛開始生產時產量極為有限。為了實現規模化生產這種可以挽救生命的新藥,1942年秋,公司采取了科學家賈斯珀?凱恩提出的一種截然不同的方法,使用在生產檸檬酸上已經非常成熟的深罐發酵法。但這意味著必須要減少檸檬酸和其他銷路好的產品,以犧牲眼前利益為代價換取青黴素規模化生產的成功,“輝瑞”因此必須要麵對失敗的巨大風險。為了加速生產過程,“輝瑞”不惜投入上百萬美元購置了發酵所需要的設備,工人們加班加點,最後經過4個月努力,很快生產出了比預期多出5倍的青黴素。1944年,“輝瑞”生產的90%的青黴素跟隨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在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剩餘的時間裏,盟軍所用的青黴素有一半之多都是由“輝瑞”提供的。雖然戰時品牌遠沒有和平時代為消費者所重視,但青黴素拯救了無數盟軍的生命,這個經曆過戰爭炮火硝煙的產品被賦予了和生命同等的價值。
無須商業傳播,“輝瑞”品牌在特定的時代,用特殊的方式建立起了自己的信譽。經過血與火的考驗,用拯救生命的承諾建立了“輝瑞”在全世界醫藥行業的地位。
“輝瑞”在製藥行業迅速崛起並成為知名的跨國品牌,除了它所處的曆史環境與過去有了很大變化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歸結於企業長期以來對產品研發的重視。為了研發各種新的可以抗病的微生物,公司科學工作者在全世界範圍開始了一場規模浩大的收集和試驗土壤樣本的活動。功夫不負有心人,“輝瑞”終於獨立研發出了可以有效對付致命細菌的一種東西“土黴素”。相比之下,土黴素的知名度遠遠沒有青黴素那麼高,但它的意義對“輝瑞”而言並不亞於青黴素。因為,這不僅僅是“輝瑞”成立一個世紀以來的第一個專利產品,也是它從生產產品開始轉向創立品牌的轉折點。
繼土黴素第一個產品品牌之後,到20世紀末“輝瑞”又向市場推出了各種最先進的醫藥產品。如20世紀60~70年代,治療關節炎、糖尿病、抑鬱症、心髒病、真菌感染及其他病症的新型抗生素;80年代,“Feldene”成為全世界銷量最大的處方消炎藥,並且也是“輝瑞”第一個銷售額達10億美元的產品;90年代又推出了高血壓藥“絡活喜”、用於治療14種傳染病的抗生素“Trovan”、治療中樞神經係統紊亂的“Zoloft”。但最為典型的是“Viagra(偉哥)”的問世,它不僅創造了美國曆史上最成功的藥物推出案例,還創造了上市的第一個星期內所造成的新處方數比有史以來的任何其他產品都多的曆史記錄。它不僅為全世界大約一億身受勃起功能障礙之苦的男性帶來希望,而且,還將“輝瑞”這個不為普通大眾所熟悉的品牌推廣到了全世界,成為“輝瑞”創始以來最富有社會影響、傳播最為廣泛和迅速的知名品牌。
1971年“輝瑞”成立中央研究部,將世界範圍的製藥、農業、化工研發活動結合在一起,先後在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建立實驗室。每年將銷售額的15%~20%投入研究工作,用於解決眾多醫學領域內的難題。這不僅給企業帶來極大的效益,而且使輝瑞的產品不斷擴大,品牌競爭力大大加強,逐步確立了它在21世紀製藥行業的領導品牌地位。
國內藥品市場大比拚
我國的藥品行業相對於國外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到2001年,中國藥品行業似乎顯得十分平靜,但事實上,一股全麵掃蕩中國藥品行業的重組並購正在暗自醞釀之中,隨時可能噴湧而出,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這股浪潮將涉及各個醫藥領域,尤其是藥品商業和化學原料兩大市場將成為主要對象。
一、行業背景與現狀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藥品市場之一,藥品經濟已進入了高速增長階段。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按照對WTO的承諾,加入之初,外國製藥業可以在我國5個經濟特區和6個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天津、大連、青島)設立中外合資企業,其中北京、上海不超過4家,其他城市不超過2家;加入世貿3年後,取消對外資參與傭金及批發服務和零售服務的地域、股權、數量的限製,取消對外資參與特許經營的所有限製,但連鎖藥店其分店超過30家時,則不允許外資控股;加入世貿5年後,取消對外資參與藥品分銷領域的所有限製。這些條款標誌著我國製藥業已經開始了倒計時,一場激烈的你死我活的商業競爭的序幕已經拉開。
經過50年的努力,我國的藥品行業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而龐大的供、產、銷體係,而且,規模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藥品生產年均增長17.7%。到2001年底,我國藥品生產企業有6300多家,批發企業1.7萬多家,零售企業達12萬家,其中90%以上為中小企業,技術開發能力低,與國外跨國集團有很大差距,生產企業中通過GMP認證的不足5%,商業企業中通過GSP認證的更屈指可數,先天條件的不足決定了中國製藥業產業改革勢在必行。
我國製藥業一方麵將承擔來自國際製藥業的衝擊和壓力,另一方麵,國家的各種藥品製度改革對製藥行業在短時間內的贏利能力也帶來了一定影響,比如說,國家醫療製度的改革、新醫療保險製度的實施以及藥品價格的連續性政策性下調等。這種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政策性的引導因素的影響,將大大促進我國藥品行業加大重組並購兼並的步伐。為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預計到2006年左右,國家將扶持建立5~10個年銷售額達50億元的特大型藥品生產、流通企業。
在這種壓力和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國一些藥品生產企業已經開始逐步走上正軌,如“東盛科技”就是民營企業借助資本運作整合強勢醫藥企業的一個成功案例。該公司本來是藥品行業中一支名不見經傳的新軍,但借殼上市後,經過一係列的資產置換,收購兼並,在短短一年內便成為一家控股啟東蓋天力製藥、青海製藥等優勢企業,擁有“白加黑”、“蓋天力”等知名品牌的藥品生產企業。2001年,該公司利用國內非處方藥品市場迅速膨脹的大好時機,積極推出品牌經營戰略並大獲成功。2002年,公司新老產品在市場上大出風頭,企業發展勢頭良好,爭取麗珠集團控股權的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這些無疑實現了優勢資源互補,增強了企業實力,為今後的橫向擴張創造了條件。
二、生產結構與管理
我國的藥品生產結構一般包括化學原料藥生產、中藥生產和生物藥品生產3種。其中化學製藥生產一直是藥品生產中的主力軍。在我國銷售額、銷售量排序前10位的10多種藥品中,清一色的全是化學藥,其工業生產總值占整個行業總值的63.5%,能生產抗生素、激素、維生素、鎮痛類藥等24大類1350多種原料藥,原料藥生產能力已達到75多萬噸,成為國際上化學原料藥的主要出口國之一,其中抗生素原料藥、維生素原料藥、解熱鎮痛原料藥、糖皮質激素原料藥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經融入國際藥品行業新格局的競爭行列。
中藥曆來是我國的拳頭產品,在未來我國藥品產業發展中將發揮極其重要的支柱產業的作用。我國的傳統中藥在治療方麵有獨特療效,並且副作用較小,有許多患者希望用中成藥來治療。隨著化學藥品毒副作用不斷出現,藥源性疾病日益增加,以及生化藥品研製成本大,醫藥費用昂貴等問題的存在,人們開始呼喚回歸大自然,希望用天然藥物和綠色植物來治療疾病和保健。從北美、西歐等國家草藥市場的興起,到“世界傳統醫藥日”的確定,都表明正日漸形成一個有利於中藥發揚光大的社會環境。中藥已經顯現出進入主流社會的新趨勢,除香港外,澳大利亞、新加坡和泰國都立案給予中醫藥合法地位,中藥已在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國得到廣泛應用,歐美一些國家也在逐步改善對中醫藥的限製。中藥無論是在質量控製、檢驗檢測、藥品劑型、包裝上都已經逐漸與世界接軌,大量的中藥深層研究正在進行當中,因此可以預見,從2001年起未來5年內,中外製藥業將在中藥領域展開廣泛的合作,我國的中藥行業將得到極大的發展。
在藥品領域中,生物製藥的生產是一個後起之秀,它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國內各基因工程技術的應用及產品產業化在2000年以來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由於整體的研發能力不足,國內上市的大部分生物藥劑還屬於仿製品,自主產權較少,而且還存在著重複建設嚴重、惡性競爭的現象。加入WTO以後,生物製藥要生存下去,必須有自己的專利和核心技術,在這方麵我國的廣大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努力,相信整體上會有大的進展。
在行業管理上,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與1998年《國務院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製度的決定》出台,正式掀起了醫療改革序幕。為貫徹上述兩個決定,進一步調動醫藥衛生工作者的積極性,優化衛生資源配置,改進醫德醫風,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整頓藥品的生產流通秩序,國務院決定在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製度的同時,進行城鎮醫藥衛生體製改革。
2000年,《關於城鎮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指導意見》正式出台,標誌著藥品管理的具體實施階段的開始。該指導意見提出了有關“醫藥分開核算、分別管理”的改革措施,醫院將分為營利性醫院和非營利性醫院。醫藥分家,並把醫院的門診藥房改為藥品零售企業,獨立核算,照章納稅。其中,非營利性醫院主要包括政府醫院、企業醫院、社區醫院和一部分民辦醫院;營利性醫院主要包括私立醫院、股份製醫院和中外合資醫院。營利性和非營利性醫院的劃分,對醫生用藥將起到明顯的引導作用。由於非營利性醫院不是以營利為目的,基本藥物的用量將加大,一些價格過高的新藥的用量將會受到限製,醫院“以藥養醫”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製。同時這項製度的實施,將對最終實現醫院藥房社會化,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而對營利性醫院來講,主要針對的是一些高收入人員,用藥檔次上將會高於非營利性醫院。對藥品生產企業來講,兩種性質的醫院,其營銷策略和營銷重點和手段應有所區別。
醫療改革之前,醫院的收入主要由醫療和藥品兩大部分組成,對於醫院來說,這是一個整體。隨著醫療改革的逐步深入,醫療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而國家對醫院的補貼相對越來越少,醫療成本隨之迅速加大,而醫院醫療自建國以來一直體現出國家福利的性質,收費幾十年一貫製,醫療經費缺口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藥品成了醫療機構惟一獲利的重要途徑。
據統計,該意見發布前我國95%以上的藥品是通過醫院到達患者手中的,因此醫院可說是藥品流通的終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醫院既是買方市場又是賣方市場。在這種體製下,醫院就成了各藥廠、公司的重點銷售對象,為了達到銷售目的,通常使用抬高藥價,提高回扣點數的辦法,這樣的結果就是增加了消費者的負擔。而“醫”“藥”分家的實行,將徹底扭轉我國2000年前混亂的醫藥購銷體製和藥價虛高的現象,逐步理順醫療機構的補償機製,切斷醫療機構和藥品營銷之間的直接經濟利益聯係,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以藥養醫”的問題。它不僅對醫院職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也將使藥廠(公司)的營銷策略發生根本性的轉變。2001年3月,沈陽“三生”製藥公司將其生產的幹擾素產品“因特芬”價格下調60%,每支100萬單位、300萬單位和500萬單位“因特芬”的零售價分別由原來的56元、160元和285元降到22元、66元和99元,掀起了醫藥市場的遲來的降價風暴。
2000年,我國藥品行業的另一大舉措就是頒布了《處方藥與非處方分類管理辦法》,對推行藥品分類管理的意義、實施藥品分類管理的目標和基本原則及具體步驟進行了明確。藥品分類管理將明顯促進零售藥店的發展,同時對零售藥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藥店之間的強弱分化、購並聯合連鎖趨勢將更加明顯。處方藥與非處方藥進行分類管理,對藥品流通部門提出了新的要求,對處方藥的監管加強了,每個藥店都要有執業藥師為處方藥的銷售負責;而消費者對非處方藥的選擇餘地將越來越大,對非處方藥的管理將放鬆,對非藥店經營非處方藥更會逐步放開限製。這項製度的實施,對藥品零售業的發展將是一個極為有利的因素。
處 方 藥 非 處 方 藥
疾病類型 病情較重、需要醫生確診 小傷小病或解除症狀
疾病診斷者 醫 生 患者自我認識和辨別,自我選擇
取藥憑據 醫生處方 不需處方
主要取藥地點 醫院藥房、藥店 藥店(甲類);超市(乙類)
續表
處 方 藥 非 處 方 藥
劑 量 較 大 較小,劑量有限定
服藥天數 長,醫囑指導 短,有限定
品牌保護方式 新藥保護、專利保護期 品 牌
宣傳對象 醫 生 消 費 者
廣 告 不可在大眾媒體上發布廣告 批準後,可在大眾媒體上發布廣告
接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強處方藥廣告審查管理工作的通知》,對處方藥廣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通知》指出,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明確指出必須憑醫生處方才能在社會藥店銷售、購買和使用粉針劑類、大輸液類和已經正式發文明確的其他品種以及抗生素類的處方藥,並自2001年2月1日起停止受理和審查在大眾媒體發布廣告的申請。對上述品種的藥品已經取得藥品廣告審查機關核發的廣告批準文號,有效期內在大眾媒體發布廣告的,在本期合同期限內(以合同文本簽署的日期為準)可繼續發布,但最終時限不得超過2001年4月1日,上述品種廣告隻能在藥督局核準的醫藥專業媒體發布。
非處方藥多由處方藥轉化而來,但也有些藥物是“雙棲藥”,隻是適應症不同而已。如阿司匹林,作為處方藥時,必須遵醫囑使用,用於治療關節炎及心血管疾病等;而作為非處方藥時,其適應症隻能是退熱和鎮痛。
由於曆史原因,我國單純從事非處方藥品生產的企業並不多,整個行業還保持著濃厚的傳統醫藥色彩,尚未形成完整的、成熟的非處方藥品營銷模式和發展模式。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藥品的消費水平卻並不是最高的。2000年中國非處方藥品消費總量大約為6000萬美元,而美國是13億美元,日本5.8億美元,德國1.9億美元。並且實際上中國藥品的價格並不便宜。從這裏我們看到,中國藥品市場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我國的非處方藥品按藥品作用係統與作用部位分為14類,分別是:神經係統用藥、消化係統用藥、呼吸係統用藥、營養滋補用藥、皮膚用藥、耳鼻喉用藥、眼科用藥、口腔用藥、抗過敏用藥、婦科用藥、一般外用藥、嬰幼兒和兒童用藥、循環和出血用藥以及添加劑。中藥主要是抗衰、滋補、保健以及抗菌消炎、防治感冒、鎮咳化痰止喘、健脾開胃、祛風濕、止瀉、鎮靜安神、治療便秘等類的藥物,其中感冒藥生產和消費一直處於主導地位。據調查,在過去的一年中,85%的居民服用過感冒藥;緊隨其後的是潤喉藥、止咳藥、腸胃藥、皮膚藥、止痛藥和眼藥水,使用率分別為55%、48%、35%、30%、29%、28%。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4大城市中,成都市民使用常備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感冒藥在成都的滲透率為93%,在北京等3個城市滲透率則隻有80%~85%;止咳藥在成都的滲透率為58%,在其他3個城市隻有46%;腸胃藥在成都的滲透率為44%。,而在其他3個城市隻有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