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與偽民意
在我聽到的各種為大躍進辯護的言論中,有一類是這樣的:當時人民的積極性很高啊,大煉鋼鐵一擁而上,人民公社熱火朝天,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那是民意!
對,還有人在給大躍進辯護,話說這是21世紀。
同理當然也可以運用於反右,文革等。如果我們能穿越時空隧道,跑到1957年10月的中國做一個民意測驗,問民眾要不要引蛇出洞揭批反動右派,測驗結果多半說是“要”。或者穿越到1967年1月去做一個民意測驗,問民眾應該不應該修理 “走資派”,給他們戴高帽遊街批鬥,估計民意也會萬眾一心地說:應該!豈止“應該”,他們還會在調查表裏找有沒有“再踏上一萬隻腳”這一選項。
不奇怪。1936年到蘇聯去,大清洗也是民意。1939到德國去,打波蘭也是民意。
現在,假設我們是一場選美大賽中的裁判。主持人指著台上光芒四射的美女宣布:“你們有三個選擇:你可以選擇A,或者A,或者A。”
哇,琳琅滿目耶。
什麼?你想選擇B?好的,謝謝你選擇A。什麼?你想選擇B?好的,謝謝你選擇A。
有一種民意叫偽民意。在一個多元意見、選擇自由不可能的環境裏,民意隻能被認作是偽民意。即使它是真民意,你也無從知道它是不是真民意。
偽民意未必是假民意。它未必是數據舞弊,比如把35%的支持率用橡皮擦擦掉,改成95%。它也未必全然是政治恐嚇的產物,雖然恐嚇往往是其要素之一。在特定時刻,人們可能是真心地想要大煉鋼鐵、搞人民公社、支持大清洗、支持軍國主義。1958年,當公社社員坐在堆出來的麥地上拍豐收衛星的照片時,觀察他們臉上的笑容,笑得那可是貨真價實。1966年,當紅衛兵們將皮鞭抽向地富反壞右時,他們眼裏的熊熊怒火,肯定也不是偽劣產品。
鑒定民意的真偽,標準不在於民眾選擇的那一刻是不是真誠,而在於他們在形成意見時討論是否自由、觀念可否多元、信息是否充分。沒有自由討論基礎的民意,就象一年四季隻吹西北風的樹,長歪了毫不奇怪。如果美女A盛裝在鎂光燈下從觀眾麵前驚豔地飄過,而美女B隻能帶著口罩站在舞台後方黑漆漆的角落裏。就是百分之百的觀眾百分之百真誠地選擇了美女A為選美冠軍,那能說明什麼呢?說明那個鎂光燈質量不錯,以及那個口罩還挺嚴實。
最近我讀到一篇關於“中國人民主觀”的文章,就給我這種印象。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調查顯示,中國人的民主觀是“家長式”的,而不是“自由式”的。也就是說,在中國人看來,領導為老百姓著想,那就是民主了,民眾自己犯不著參與到政治決策過程當中去。民眾自己參與到決策過程中去,那是“自由式”民主,咱們不吃那一套。
既然是民意調查的結果,那數據肯定錯不了。問題在於,如果被調查者天天生活在家長式民主裏,每天聽到的都是家長如何可親可信可敬,卻從未見過其它式民主長什麼樣,信息不對稱不充分,這樣的調查能說明什麼呢?你說,讓你選你愛吃豬肉還是愛吃恐龍肉,你怎麼選呢?
小說《美麗新世界》裏,福特紀元的統治者發明了一種“睡夢教育”,就是在本國人民睡著時不斷地向他們廣播重複信息。比如,“蘋果是個壞東西”、“蘋果是個壞東西”、“蘋果是個壞東西”……等睡夢中的人們醒過來時,他們會伸著懶腰揉著雙眼,喃喃自語:蘋果是個壞東西。
當然製造偽民意不僅僅依靠宣傳,還可以依靠賄賂:凡是選擇A的,可以得到夏威夷浪漫之旅機票兩張哦。還有煽情也很重要:從前,有一個美女叫A,她來自於一個貧苦家庭,而另一個醜女叫B,她的爸爸叫李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