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章 金靈根(1 / 3)

申國,山南郡,梁丘縣城郊,秋日晌午的太陽火辣辣的,曬得大地上熱浪滾滾。

楊韶手持麻繩粗織的長柄網兜,在幹裂的河中爛泥水窪裏來回打撈了幾遍,再一把抬起網兜,泥水嘩啦啦過濾而下,落在渾水窪裏冒起一串串氣泡。

而網底隻有幾條渾水嗆暈的兩三寸長小白魚,還有一些河蝦在蹦跳著,不由搖了搖頭,歎息一聲,轉而走向遠處更大的渾水窪子。據說,往常這梁丘河水深處足有一人多深,河麵更是寬達三丈,水中魚蝦龜鱉無數,不知養活了梁丘河兩岸多少漁家。

然而,這年天氣反常,一連三個月未下一滴雨,田地幹裂,河水斷流,至秋收時節莊稼枯死,蝗蟲四起,農夫顆粒無收。而申國北方邊境經常爆發戰爭,官府還要征繳軍糧,征召青壯戍邊,以致拋家別業,逃荒就食者無數。

楊韶今年十二歲,長得身材瘦削,膚色黝黑,眼神卻格外明亮靈動,小小年紀初嚐風餐露宿,背井離鄉的艱苦,隨父母從老家建興郡一路逃荒而來,沿途見過不少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之事,心性也就越發成熟堅韌。

相比大多數饑民隻為了盲目地找一口吃的,楊韶並不悲觀迷茫,堅信隻要到了南方,設法落戶安家,有耕地可種,一切都會好起來。他也就可以繼續去縣學讀書,甚至參加科舉做官,改變自己和一大家人的命運。

山南郡這邊旱災稍好一些,河裏雖也斷流,至少還能有一點點水,可以煮沸了飲用,也沒有蝗災,農夫多少收獲了一些糧食,可也不夠繳納稅糧,沒有人願意收留逃荒的災民。

沿途官府偶爾也組織一些富戶出糧賑粥,但根本就是杯水車薪,治標不治本。往往給一頓吃的之後,就會出動衙差把災民趕走,放任四散遊蕩。

楊韶是兩天前才到此地,但縣城四門緊閉,隻能隨父母和鄉親們,在城郊官道邊小樹林裏搭建草棚子暫且住下,靠挖野菜、捕獵野獸、下河撈魚蝦艱難度日。可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有官府差役來驅趕,那時就隻能去往下一地。

忙活了一上午,盛裝魚蝦的小木桶底部終於有了淺淺一層,其中還有兩條長長的鱔魚,用油煎了勉強可以吃上兩頓,總算是有一點收獲。

楊韶扛著網兜,提著小木桶沿河岸往回走,遠遠見官道邊小樹林裏飲煙大起,隨風飄來一陣陣濃鬱的米粥香味,還有饑民們聲聲歡笑。

難道是官府來賑粥了?楊韶暗暗猜測,心裏一喜,不由加快了腳步。遠遠見官道東邊一排青瓦黃土牆大院的驛遞鋪前,擺了兩隻大木桶,已有不少饑民圍上前,操著長柄木勺打起一碗碗茶水飲用。

斜對麵另有一個幹淨寬敞的八角大亭子,裏麵除堆放了一些雜物,靠近門口處地麵上擺著一張鋪團,上麵盤腿端坐著一名麵相蒼老,頭發、眉毛、胡子全都雪白,顯得仙風道骨的年老道士。

在那亭前青石台階下新砌了十幾個磚石土灶,一群雜役忙進忙出,將柴火燒得正旺,灶上大鍋裏煮沸的米粥嘩啦啦直響,還有幾疊大蒸籠白氣彌漫,飄過來一陣陣饅頭的香味。

而在那大鍋前麵向官道站了兩大排十幾個背掛長劍,手執白色馬尾拂塵的青衣道士。中間空地擺開的條案後,一個麵色紅潤,年約四十來歲的中年道長手捧茶盞有滋有味地品著;另一個卻是年華雙十的青衣道姑,麵帶同情地打量著一眾饑民,顯是心懷惻隱。

小樹林草棚子裏大群饑民漸漸圍攏了過來,眼巴巴地望著那十幾口大鍋,一個個都麵露渴望之色。那中年道長放下茶盞,抬頭掃視一圈,揮了揮手。頭前站著的一名年輕道士會意,便快步出列喊話。

“諸位鄉親聽好了!貧道清榮!來自梁丘縣南赤霞山清妙觀,吾家住持玄妙真人大發慈悲,命吾等來此賑粥,稍候片刻就可領取齋飯了,大家都有,不用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