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有八節不同的節氣,地有五域不同的地理,那麼,疾病就要發生了。
36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釋文:正常情況下,飲食入胃,經過初步消化,再由脾輸布到全身。如果脾髒有熱,失去正常功能,則津液停留,向上泛溢,就會使人產生口中發甜的症狀。這是因為飲食過於肥美所誘發的疾病。得這種病的人,大都喜歡吃肥甘厚味的食物。厚味使人生內熱,甘味使人胸腹滿悶。因此食氣上溢出現口甜,日久化為消渴。
37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誌,因誌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釋文:陰陽兩精相互結合而形成的生命活力,就叫做神;伴隨著神氣往來存在的精神活動,叫做魂;依傍著精氣的出入流動而產生的神氣功能,叫做魄。所以能夠使人主動地去認識客觀事物的主觀意識,叫做心;心裏有所記憶並進一步形成欲念的過程,叫做意;意念已經存留並決心貫徹的過程,叫做誌;為了實現誌向而反複考慮應該做些什麼的過程,叫做思;因思考而預見後果的過程,叫做慮;因深謀遠慮而有所抉擇以巧妙地處理事務的過程,叫做智。
第七章 大道無形,道德修養才是讓人不生病的良方 附錄2養心小竅門:《黃帝內經》養生名言五十…
38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髒脈不得胃氣也。釋文:人的生命以飲食水穀為根本,所以當斷絕飲食水穀時,人就要死亡。水穀精微,是由脾胃產生而布散到全身的,並且可以從脈象上反映出來。所以,如果脈象中沒有和緩的胃氣,人也要死亡。
39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釋文:飲食過量,就要損傷腸胃,這是脾胃病的常見病因。
40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髒六腑皆以受氣。釋文:水穀進入人體,經過脾胃運化,產生水穀精微傳注於肺,經過肺的宣發作用,把水穀精微布散到全身,從而使五髒六腑皆得到營養。
41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釋文:懂得養生的人,做到形神清靜,善於保持陽氣充足調暢固密,所以肌肉皮膚堅固緊密,而能抗拒邪氣的侵擾,縱然有巨大的風邪以及毒性很強的其他致病因素,也不會受到傷害。
42肺者,髒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髒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釋文:肺髒在五髒之中位置最高,覆蓋在心髒之上,它是各髒之長,如果精神受到刺激,或欲望不能滿足,就會使肺氣不通暢,而發生病變,熱邪造成肺葉焦枯,無法將津液輸送到全身,便產生五體痿,因此說五髒都是由於肺熱葉焦,而產生痿躄的,就是這個道理。
43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釋文:中焦也是出自胃的上口,在上焦之下,脾胃消化吸收的水穀精微,化生為營氣和津液等營養物質通過經脈而會聚於肺,並依賴肺的呼吸,在肺內進行氣體交換之後方化而為血。
44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髒,氣歸於權衡。釋文:遍布全身的較小經脈中的精氣,逐級歸流進入到較大的經脈中去,全身的經脈均和肺通連。所以,全身的精氣最後總歸入肺,肺髒再把精氣輸送布散到全身體表(皮毛)。體表的精氣再進入經脈中,返流入人的經脈中……經脈中的精氣就這樣正常運行而不紊亂,並周流人心、肝、脾、腎,從而使脈中的精氣趨於平衡,使五髒六腑的功能正常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