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的最高境界:養生就是養氣血>

養生就是養氣血 相關內容 內因決定外貌,心理決定健康

有一次,去安徽桐城,被朋友帶到當地有名的景點——六尺巷逛了一圈,最喜歡其中一首詩:“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那時候,我正被一些工作上的事所困擾,每天忙得焦頭爛額,疲於應對。看到這首詩的時候,一直被凝滯的經絡好像突然被打開了,豁然開朗。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事情一下子都被拋到九霄雲外,在那裏我開開心心地玩了兩天。回家之後,工作上的那些煩心事情在我外出的日子已經得到了解決。那種喜悅,至今想來依然回味不已。由於工作的原因,我接觸了很多病人。每每看到他們的痛楚,說實話,我的心裏也很不是滋味。痛心於他們對自己身體的不善待,痛恨於他們麵對疾病時的懦弱和無知。如果他們一開始便對身體、對疾病有個大致了解的話,我想許多疾病就不會發生,而麵對疾病也不會如此的彷徨無助。有句話說得對:“疾病是每個人一生都要過的橋”。是的,隻不過這橋有長有短,有寬有窄,關鍵的問題不在於“過橋”的難易程度,而在於你“過橋”時的心態。同樣百十米的小橋,有的人大步流星,三下五除二便過去了;而有的人卻踟躕不前,被橋下貌似洶湧的波濤嚇得動彈不得……這一切,與“橋”無關,隻在於我們的“心”,隻要“心”是勇敢的、堅強的、無畏的,那麼,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我曾經采訪過多位百歲老壽星,他們無一不經曆過種種磨難,有的甚至超乎常人的想象,雖然是銀絲滿鬢、拐杖輕拄,但他們展現給我的清晰的笑臉、和善的麵容卻如同春日的繁花,讓人倍感溫情。我也曾經見識過很多被化療折磨得死去活來,卻最終活下來的癌症患者,他們的堅強讓我意識到,身體雖然脆弱得如同一隻螞蟻,但生命卻可以頑強地如同亙古的日月。是的,置身於這樣一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都被嚴重汙染的地球之中,人體隨時都在遭受著各種病菌的侵襲,要想百毒不侵,無異於天方夜譚。所以,我們努力發展醫學,努力尋找更適合的食物、更好的鍛煉方法……這一切的一切,隻為了生命的最初本能——健康長壽。可是,我們忘了一個最根本的東西,那就是心理。我們常說:內因決定外貌;當代醫學模式也由“生物醫學模式”轉向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也許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種進步,可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這不過是醫學的返璞歸真而已。《黃帝內經》開篇就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而後的所有文章,無一不是將心理和身體的調適放在一起,兩條線並行不悖。隻不過,就像我們長大了會向往外麵的世界一樣,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總是會漸行漸遠,偏離自己最初的軌道,以至於後來,漸漸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所幸,在我近不惑之年終於心有所悟,迷途知返,自認找到了生命的本源、健康的核心。在化學工業出版社編輯們的幫助下,我將生平所遇到的人和事回憶起來,結集成書,既是對自己多年來行醫生涯的總結,也希冀能給大家帶來一絲感悟。也許,你看了後會大有收獲;也許,你覺得浪費了半天工夫。這些都不要緊,隻要你願意踏出尋求健康的一步,那麼,我們便可以結伴為友。或許我們最初的方向不同,但殊途同歸,隻要堅持,相信我們會在健康的彼岸把酒言歡,共享收成!

王彤

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