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道演義(1 / 2)

道,自然也;士,事也;道士,本意,即自然之事。

世間萬物,變化之本,不生不滅,無形無相,無始無終,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過而變之,亙古不變。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為盤古。

先有盤古開天辟地,斧碎混沌,自然生機。

後有人類衍生,開始探索自然,於是便產生了道。

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兒女情長被亂世左右,誰來煮酒......汗,對不住對不住,扯到歌詞上去了。

自那時佛教傳入中原,道教的生存和發展被佛教嚴重威脅。於是到了南北朝的時候,出現了一代名道——陶弘景。他弄了一個《真靈位業圖》,比照佛教三世祖,“發明”了三清尊像。

道教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傳說中元始天尊是中國遠古神話中開天辟地的盤古,又稱他為“盤古真人”。

盤古開天辟地,自然生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式的“上帝”。

他有神通“一氣化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第一清是元始天尊,道教第一大神,居住在最高三天界的最高層玉清仙境。第二清是靈寶天尊,道教第二大神,居住在最高三天界的第二層上清仙境。第三是道德天尊,又叫太上老君,即老子,是道教第三大神,居住在最高三天界第三層太清仙境。

這三位天尊,在道教較大的宮殿中都有神像,叫“三清神像”。元始天尊居中,靈寶天尊居左,道德天尊居右。元始天尊左手虛拈,右手虛棒,象征天地未形,萬物未生時的“無極”;靈寶天尊雙手捧一半黑半白的圓形“陰陽鏡”,象征從“無極”狀態衍生出來的“太極”;道德天尊手拿一把畫有陰陽鏡的扇子,象征由“太極”分化出的天地“兩儀”。

合起來,正是一副道教的宇宙圖式,反映了道教的宇宙觀。

......

安地鎮,三麵環山,北麵通路,延綿四十裏,便是地級市金城。這幾年城市改造,不斷發展,日新月異。

作為金城的南花園,安地鎮興起了依山傍水的農家熱潮。以前荒廢貧瘠的土地,被村民開荒耕耘,農作水產,樹苗水果,應有盡有。

鎮裏發展得到金城市府的鼎力支持,鄰近十裏八鄉,村民們逐漸走上了一條發展致富的小康道路。

青陽村,距離安地鎮五裏,北麵有座大山,叫安陽山。

安陽山半山腰上,有座道觀,曆史悠久,叫安陽觀。

據說很久以前,安地鎮爆發了一場瘟疫。那時醫學並不發達,百姓慘遭瘟疫迫害,死傷無數。安陽觀裏有位道長,親自下山,作法驅邪,給十裏八鄉的村民送上一碗符水,瘟疫藥到病除。

於是,那位道長被村民們尊若奉神,安陽觀名傳萬裏。一時間香客不斷,道觀香火連天。

後來隨著時代變遷,科學進步,安陽觀漸漸被人遺忘。沒有了香火的支持,此時的安陽觀顯得破敗不堪。

殘破的磚瓦,斷橫的土牆,如果不是道觀裏飄出幾縷清香,還以為此處已經無人居住。

山腳連接山腰的一階階青石板,經過風吹雨打產生裂縫,裂縫中雜草叢生。若不是道觀裏還有人居住,說不定這段青石階梯,已經完全被雜草淹沒。

然而道觀的後院,卻是另一番景象,生機勃勃。一株株白綠相間菜葉緊裹的包菜,就像一顆顆地雷一般,安靜的落在泥土之上。包菜種得不是很多,大概有三十來株。

相隔的土地上搭著一根根一米多高的老竹竿,上麵爬滿了蜿蜒翠綠的扁豆藤蔓。

一位青年衣著樸素,彎腰摘了一顆大白菜,折下數十顆扁豆。

此時正值秋季,包菜和扁豆剛剛成熟,這些蔬菜都是青年一手栽種的。剛成熟的扁豆,皮殼非常脆嫩,可以配合幹菜炒著吃,味道鮮美。

“包菜長得可真水嫩,中午就拿它燒個幹鍋包菜,再來一盤幹菜炒扁豆,嘿嘿!”

青年嘴角一咧,拋了拋手中的圓球包菜,臉上帶著一絲小得意。

當他起身走出後院,卻是一瘸一拐。沒錯,青年天生就是一個瘸子。

雖然青年瘸腿,但並不妨礙他的行動。

道觀前庭有一口水井,青年將包菜和扁豆清洗一遍,來到廚房燒火做飯。灶台是泥土做的,雖然道觀通電,但青年還是習慣用柴火做飯。

沒過多久,幹鍋包菜和幹菜炒扁豆便做好了。

青年來到道觀正殿,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盤坐在蒲團之上,閉目凝神。正麵對著牆上掛著的,三清祖師爺神像。

青年剛想開口,叫喚老人吃飯,微微張開嘴,身體卻是一愣。隻覺得眼前一花,老人的靈魂從身體裏飄出,越飛越高。使勁揉揉眼眸,再次定睛一看,老人卻是安然端坐。

這種現象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最近一段時間,他老是產生這種錯覺。

“爸,吃飯了。”

老人聞言起身,麵善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