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蛇》是李碧華少有的以第一人稱寫作的作品,結尾部分也說過,這條青蛇就是在寫一個故事,將她和姐姐的真相寫出來。這就應了上麵李碧華自述的話——不知道是她借著青蛇的手來寫,還是青蛇借著李碧華的手來發泄。李碧華的灑脫、任性、冷眼、平視眾生全部在《青蛇》中借著青蛇的身體展現了出來,可以說這條青蛇也有大半個李碧華的影子。
(三)機智幽默,鋒芒畢露
李碧華說自己“誇張、虛構、捏造、渲染、無中生有、惟恐天下不亂”,對筆下角色是“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最大的願望是“不勞而獲,財色兼收,醉生夢死”,最大的遺憾是“上述願望均成泡影”。你看她是多幽默的一個人,多尖刻的一個人,自怨自艾的一席話,直接掀開了俗世的傷疤。
在當代文壇,幽默往往和諷刺並存,《讀者》文摘上至今還有一個“幽默與諷刺”的版塊。而李碧華的幽默時常與諷刺無關,她的幽默更多伴隨著一種對愛情和欲望本質的揭露:“這便是愛情:大概是一千萬人之中,才有一雙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隻化為蛾、蟑螂、蚊蚋、蒼蠅、金龜子……,就是化不成蝶。並無想象中的美麗。 ”(《胭脂扣》)李碧華幽默的內容總是一些瑣事雜物,蒼蠅蚊子、鍋碗瓢盆、米飯豆腐都能拿來幽默一下。
相比於同樣刻薄的張愛玲,李碧華顯得更加冷眼,張愛玲還會在文章裏玩情調,即使浪子如範柳原,也要在一個月亮爬上紫藤花架的夜晚去打一個浪漫的電話,成就那一場傾城之戀。在《青蛇》中,李碧華就犀利很多:“月亮晶瑩而冷漠地窺照我倆,話裏虛虛實實,曲曲折折。它一定心底嘲弄,為了什麼,就大家揣摸不定? ”這種對傳統意象的挑戰展現出了李碧華的勇敢與獨到之處,同時增強了青蛇這個形象的批判意義。
五、 總結
自李碧華《青蛇》出世以來,《白蛇傳》的故事就在不斷被顛覆著,那條從天而降的神奇青蛇,吸引著人們探索的目光。青蛇剛剛出世,元神未定、形體不穩,卻包含熱情、充滿誘惑;她清澈的靈魂如一張白紙,卻已然可以承載生老病死、愛恨離別;她陷於世間最可悲的情感糾葛之中,卻從容抽身,嫋嫋而退,她看盡世間,什麼都不懂,卻什麼都看透。
青蛇的光輝已然與白蛇完全不同,她再也不是白蛇的小跟班和丫鬟,而是背負了更加繁重的任務和厚重的情感。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想為她寫下《青蛇傳》,越來越多的哲學理論與人性光環都來找她附身。可以說,在李碧華《青蛇》之後,眾人的目光集中到了青蛇身上,青蛇形象忽然又有了巨大的發展空間,近年來,青蛇形象承載的主題範圍不斷擴大,哲學深度不斷增加,在這方麵,目前其他民間傳說的形象隻能望其項背。在這樣一部“青蛇形象發展史”中,李碧華《青蛇》中的青蛇形象有著舉足輕重甚或無可比擬的地位。◣思◣兔◣在◣線◣閱◣讀◣
作者有話要說:答應給毛驢發的論文 我依言發了哦!特別注明,文章裏許多引用在這裏就不一一贅述,原文是word文檔,腳注複製不過來。如果有人覺得我引用了他們論文裏的話而沒有加以注明,請聯係我看原文,必定是有注明的。本文除了帶有引號的引用之外,90%以上是自己的話和研究。特別聲明,本文正文及這篇論文若要引用粘貼,請注明出處。感謝。
-----------------------------------------------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
感謝1422968380上傳分享本文,訪問用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