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官兵就常在實做的,他們總不肯掃清土匪或撲滅敵人,因為這麼一來,就要不被重視

,甚至於因失其用處而被裁汰。我想,如果能將這方法推廣應用,我大概也總可望成為所謂

“指導青年”的“前輩”的罷,但現下也還未決心實踐,正在研究而且推敲。

一九二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A   A

〔1〕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三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五期。

〔2〕 名人或名教授 指當時現代評論派陳西瀅等人。一九二六年一月二十日《晨報

副刊》上發表了豈明《閑話的閑話之閑話》一文,裏麵說“北京有兩位新文化新文學的名人

名教授”在誣蔑女學生;同月三十日陳西瀅即在同一副刊上發表了《〈閑話的閑話之閑話〉┆┆思┆┆兔┆┆在┆┆線┆┆閱┆┆讀┆┆

引出來的幾封信》,其中《致豈明》一信說:“我雖然配不上稱為新文化新文學的名人名教

授,也未免要同其餘的讀者一樣,有些疑心先生罵的有我在裏麵,雖然我又拿不著把柄。”

〔3〕 “負有指導青年責任的前輩” 指徐誌摩、陳西瀅等。當時作者和現代評論派

的鬥爭正在繼續,徐誌摩在一九二六年二月三日《晨報副刊》發表《結束閑話,結束廢話》

一文,其中有雙方都是“負有指導青年責任的前輩”之類的話。

〔4〕 “不好惹” 這是徐誌摩恫嚇魯迅的話。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晨報副刊》

發表了徐誌摩為陳西瀅辯護的《關於下麵一束通信告讀者們》,其中說:“說實話,他也不

是好惹的。”

〔5〕 渾身發熱 這是諷刺陳西瀅的話。陳在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晨報副刊》發

表的《致誌摩》中說:“昨晚因為寫另一篇文章,睡遲了,今天似乎有些發熱。今天寫了這

封信,已經疲倦了。”

〔6〕 以動機來褒貶作品 這也是針對陳西瀅的。陳在《現代評論》第二卷第四十八

期(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七日)的《閑話》中說:

“一件藝術品的產生,除了純粹的創造衝動,是不是常常還夾雜著別種動機?是不是應

當夾雜著別種不純潔的動機?……年青的人,他們觀看文藝美術是用十二分虔敬的眼光,一

定不願意承認創造者的動機是不純粹的吧。可是,看一看古今中外的各種文藝美術品,我們

不能不說它們的產生的動機大都是混雜的。”

〔7〕 覃哈特(1870—1915) 今譯德恩哈爾特,德國文史學家、民俗學者。

〔8〕 日耳曼人 古代居住在歐洲東北部的一些部落的總稱。起初從事遊牧、打獵,

公元前一世紀轉向定居。公元初分成東、西、北數支,開始階級分化,出現貴族。東、西二

支在公元四到五世紀聯合斯拉夫人和羅馬奴隸等,推翻了西羅馬帝國。此後,他們在羅馬領

土上建立了許多封建王國。各支日耳曼人同其他原居民結合,形成近代英、德、荷蘭、瑞典

、挪威、丹麥等民族的祖先。

〔9〕 “公理”“正義” 這是陳西瀅等常用的字眼。如在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北京女

子師範大學複校後,陳西瀅等就在宴會席上組織所謂“教育界公理維持會”,支持北洋政府

迫害學生和教育界進步人士。

參看《華蓋集·“公理”的把戲》。

〔10〕 “顏厚有忸怩” 語見《尚書·五子之歌》,意思是臉皮雖厚,內心也感到

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