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背景
《排隊的人》,這是約瑟夫·鐵伊的生涯首部作品,完成於1929年,但書真正出版的時間卻是1953年,也就是鐵伊本人死後的第二年,這本書的如此特殊“遭遇”,引領我們想到別一件事,用另一種思維來讀這部小說。
第一章
三月一個七八點鍾的夜晚,全倫敦酒吧的客人都湧向劇場底層後座和頂層座位的售票口。砰,砰,一連串鏗鏘聲。恐怖的轟然巨響揭開了周末狂歡夜的序幕。但這還是沒能讓開演前倚在“賽斯比斯暨特普西凱莉”劇院四根圓柱下耐心守候的接待員振奮起來。放眼四周,沒半個人。
歐文劇院門口已經有五個人分占兩級台階,擠在一塊兒磨蹭取暖,希臘悲劇原本就乏人問津。“戲盒子”前空無一人,因為隻對一些特定觀眾公開,於是成了被人遺忘之地。愛倫娜圓形劇場有三個星期的芭蕾舞劇團演出,十個人排隊買頂層座位,為求底層後座票的人列成一長串。然而此時,沃芬頓劇院前的兩個售票口都大排長龍,還陸續不斷有人湧過來。過了一會兒,一名塊頭魁梧的警衛擠進底層後座的隊伍裏,伸出他如斷頭刀般的手臂對人群大嚷:“除了站位之外全部客滿。”他收緊結實的三頭肌,推開羊群中幾隻孱弱的羊,徑自退到劇院富麗堂皇的大廳的玻璃門後取暖。一長排隊伍留在原地動也不動,對於那些已經排了三個鍾頭隊的人來說,受到這樣的待遇根本不算什麼。他們喋喋不休地有說有笑,咬著銀紙包裏的巧克力。除站位之外全部客滿,即便如此,那些人仍然樂意站著觀賞《你難道不知道?》最後一周的公演。這出由倫敦人自己編寫的歌舞劇,也是最後一部曠世之作,已經上演兩年了,演出前幾個星期,正廳前座和樓廳包廂座早就被訂光了。自作聰明的年輕女孩們總是不肯乖乖排隊,但她們等在柵門口塞錢賄賂或在售票口插隊的伎倆顯然失效了。整個倫敦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想擠進沃芬頓看這出戲以償夙願。他們想看高利·格倫為他可笑的際遇發表感言——格倫曾被勇敢的經理從火車鐵軌上救回一命,因命運賜予良機才得以聲名大噪。他們想讓動人的蕾伊·麥克白再度溫暖自己。這顆閃耀的彗星,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裏,照亮了人們空虛的心靈,讓其他的恒星黯然失色。蕾伊的舞蹈像翩然飄舞的落葉,蕾伊淡漠的笑容曾為某牙膏做了六個月的廣告,一時間蔚為風尚。“她若即若離的魅力”,大家都這麼說她,但她的戲迷聲稱這是誇大其詞。每當人們用不適宜的字眼談論起她非凡的氣質,這些戲迷會搖撼著手猙獰著臉檢閱這些評語,就像其他美好的事物一樣,她也要到美國去。經過了這兩年,沒有蕾伊·麥克白的倫敦將恍如貧瘠沙漠。現在,誰不想一睹佳人最後的風采?傍晚五點鍾,天空飄著細雨,刺骨的氣流掠起雨絲,半玩笑似的從頭到尾一筆掃過排隊的行列,卻沒有任何人因此打退堂鼓——即使今晚的天氣相當嚴寒,這些微不足道的考驗對他們而言隻是道解饞的開胃小菜。隊伍的前端移動著,排隊的倫敦佬們惹得暗巷裏的娛樂表演群開始蠢蠢欲動。一開始先來了幾個發傳單的小鬼,麵無表情的臉上一雙雙機靈的眼睛,他們如火燒屁股般迅速穿過隊伍,引起一陣喧嘩,散落漫天飛舞的紙張。接著,一個腿比身體短一截的人躺在人行道濕漉粗糙的地毯上,扯著自己的四肢打結,仿佛是無意的,他最後使自己看起來像隻蜘蛛;然後,他哀戚的蟾蜍眼突然一亮,出人意料地衝進萬頭攢動的人群中,遲鈍的旁觀者這時才發現自己被耍了。
接續前者的是一個拉奏流行音樂的小提琴演奏者,自我陶醉在琴聲中,卻沒注意到他的E和弦高了半個音。然後,幾乎在同時間來了一名感情豐沛的民謠歌手和一組三人管弦樂團,他們不悅地彼此對皺了一兩分鍾的眉頭,獨唱者比先來者有老大的優勢,以一曲《因為你喚醒了我》拔得頭籌。管弦樂團的團長急忙抓起吉他交給他的副手,伸出手肘高舉掌心上前介紹團中的男高音,男高音隔著團長的頭看過去,想要無視他的存在,但是發現行不通,因為團長比他高了半個頭,以致怎麼樣都擋在他麵前。團長繼續向排隊的觀眾介紹樂團的成員,這時,民謠歌手震動他的嗓子發出嚴重抗議,兩分鍾後,他邊咒罵邊抱怨地隱身在暗巷裏,管弦樂才開始奏起最後一支舞曲。這比耶穌複活那些老掉牙的把戲新潮多了,群眾馬上就忘了所有受過迫害的可憐受難者,生氣勃勃地用他們的腳隨著節奏打拍子。管弦樂表演完,魔術師、傳道士紛紛出現,還有一個人將自己綁在假繩結上,再假裝釋放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