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段(1 / 2)

是基督對彼得說的那段話:要永遠饒恕一切人,要無數次地饒恕人,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無罪的人,可以懲罰或者糾正別人。“事情總不會那麼簡單吧,”聶赫留朵夫對自己說,但同時又明白,這種與他本來的習慣相反的說法,盡管初看起來古怪,卻無疑是正確的解答,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上都是這樣。“怎樣對待作惡的人?難道可以放任他們不加懲罰嗎?”這一類常見的反駁,如今已不會使他感到為難了。倘若懲罰能減少罪行,改造罪犯,那麼,這樣的反駁還有點道理。但事實證明情況正好相反,一部分人無權改造另一部分人,那麼唯一合理的辦法,就是停止做這種非但無益而且有害,甚至是殘忍荒謬的事。“幾百年來你們一直懲辦你們認為有罪的人。結果怎麼樣?這種人有沒有絕跡呢?並沒有絕跡,人數反而增加,因為不僅添了一批因受懲罰而變得腐化的罪犯,還添了一批因審判和懲罰別人而自己墮落的人,也就是審判官、檢察官、偵訊官和獄吏。”聶赫留朵夫現在明白,社會和社會秩序所以能維持,並不是因為有那些受法律保護的罪犯在審判和懲罰別人,而是因為盡管存在這種腐敗的現象,人們畢竟還是相憐相愛的。聶赫留朵夫希望在這同一本福音書裏找到能證實這種思想的文字,就把它從頭讀起。他讀著一向使他感動的《登山訓眾》①,今天才第一次看出這段訓誡並非抽象的美好思想,提出的大部分要求也並不過分而難以實現,而是簡單明了切實可行的戒律。一旦實行這些戒律(而這是完全辦得到的),人類社會就能確立嶄新的秩序,到那時不僅使聶赫留朵夫極其憤慨的種種暴行都會自然消滅,而且人類至高無上的幸福 在地上建立天國 也能實現。那些戒律總共有五條。--------①見《新約全書 馬太福音》第五章。第一條戒律(《馬太福音》第五章第二十一節到第二十六節)就是人不僅不可殺人,而且不可對弟兄動怒,不可輕視別人,罵人家是“拉加”①。倘若同人家發生爭吵,就應該在向上帝奉獻禮物以前,也就是禱告以前同他和好。--------①意即“廢物”。第二條戒律(《馬太福音》第五章第二十七節到第三十二節)就是人不僅不可奸淫,而且不可貪戀女色。一旦同一個婦女結成夫婦,就要對她永不變心。第三條戒律(《馬太福音》第五章第三十三節到第三十七節)就是人在允諾什麼的時候不可起誓。第四條戒律(《馬太福音》第五章第三十八節到第四十二節)就是人不僅不可以眼還眼,而且當有人打你的右臉時,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要寬恕別人對你的欺侮,溫順地加以忍受。不論人家求你什麼,都不可拒絕。第五條戒律(《馬太福音》第五章第四十三節到第四十八節)就是人不僅不可恨仇敵,打仇敵,而且要愛仇敵,幫助仇敵,為仇敵效勞。聶赫留朵夫凝視著那盞油燈的光,想得出神。他想到生活裏的種種醜惡現象,又設想要是人們能接受這些箴規,我們的生活將變得怎樣。於是他的心充滿了一種好久沒有感受到的喜悅,仿佛經曆了長期的勞累和痛苦以後忽然獲得了寧靜和自由。他通宵沒有睡覺。他象許許多多讀福音書的人那樣,讀著讀著,第一次忽然領會了以前讀過多次卻沒有注意到的字句的含義。他象海綿吸水那樣,拚命吸取麵前這本書裏重要而令人喜悅的道理。他讀到的一切似乎都是熟悉的,似乎把他早已知道卻沒有充分領會和相信的道理重新加以證實,使他徹底領悟。現在他領悟了,相信了。不過,他不僅領悟和相信,人們履行這些戒律就能得到至高無上的幸福,他還領悟和相信人人隻要履行這些戒律就行,不必再做別的,人生唯一合理的意義就在於此。凡是違背這些戒律的就是錯誤,立刻會招來懲罰。這是從全部教義歸納出來的道理,而關於葡萄園的比喻①尤其有說服力。園戶被派到葡萄園替園主工作,他們卻把那園看作他們的私產,仿佛園裏的一切都是為他們置辦的,他們忘記了園主,殺害了凡是向他們提到園主、提到他們對園主應盡義務的人,認為他們有權在那個園裏享樂。--------①《新約全書 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第三十三節到第四十一節:“〔耶穌說:〕你們再聽一個比喻。有個家主,栽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圈上籬笆,裏麵挖了一個壓酒池,蓋了一座樓,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了。收果子的時候近了,就打發仆人,到園戶那裏去收果子。園戶拿住仆人,打了一個,殺了一個,用石頭打死一個。主人又打發別的仆人去,比先前更多;園戶還是照樣待他們。後來打發他的兒子到他們那裏去,意思說,他們必尊敬我的兒子。不料,園戶看見他兒子,就彼此說,這是承受產業的。來吧,我們殺他,占他的產業。他們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園外,殺了。園主來的時候,要怎樣處治這些園戶呢?他們說,要下毒手除滅那些惡人,將葡萄園另租給那按著時候交果子的園戶。”“我們的所作所為也是這樣,”聶赫留朵夫想,“我們活在世界上抱著一種荒謬的信念,以為我們自己就是生活的主人,人生在世就是為了享樂。這顯然是荒謬的。要知道,既然我們被派到世界上來,那是出於某人的意誌,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可是我們斷定我們活著隻是為了自己的快樂。顯然,我們不會有好下場,就象那不執行園主意誌的園戶那樣。主人的意誌就表現在那些戒律裏。隻要人們執行那些戒律,人間就會建立起天堂,人們就能獲得至高無上的幸福。“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①。可是我們卻先要求這些東西,而且顯然沒有求到手。--------①《新約全書 馬太福音》第六章第二十四節到第三十四節:“〔耶穌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指“財利”)。……所以不要憂慮,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看來這就是我的終身事業。做完一件,再做一件。”從這天晚上起,聶赫留朵夫開始了一種嶄新的生活,不僅因為他進入了一個新的生活環境,還因為從這時起他所遭遇的一切,對他來說都具有一種跟以前截然不同的意義。至於他生活中的這個新階段將怎樣結束,將來自會明白。------------------轉載請保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