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概述
中國古代兵書,列為《武經七書》之首。又稱《吳孫子兵法》、《孫子》。《隋書·經籍誌》載為“吳將孫武撰”。它是世界公認的現存最古老的軍事理論著作。全書共13篇,5900餘字。該書曆代都有著錄。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書《孫子兵書》及《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均有“十三篇”《孫子兵法》的明確記載。《漢書·藝文誌》作“《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隋書·經籍誌》著錄則有2卷、1卷的不同卷本。《舊唐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作“《孫子兵法》十三卷”。《宋史·藝文誌》則有多種注本的著錄,但不論卷數多少均為13篇。銀雀山竹書《孫子兵法》為迄今最早的傳世本,惜為殘簡,不能窺其全貌。現存的重要版本有南宋寧宗時所刻《十一家注孫子》3卷足本,宋刊《武經七書》本;另有西夏文本以及其他明、清以來各家注本50餘種。現有日、法、英、俄、德、捷等譯本流傳。
《孫子兵法》是中國由奴隸製向封建製轉變的社會大變革時代的產物,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的軍事⊿
行軍第九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
用間第十三
始計第一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作戰第二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胄矢弓,戟盾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